朱凤毅,1923年4月生于江苏省宜兴市宜城镇西珠巷40号,小时候在宜城履善小学就读。其大哥、二哥在上海求学,参加了上海的抗日爱国救亡运动,寒暑假回家经常谈论五卅运动、九一八事变,以及上海等大城市人民和青年学生抵制日货,要求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游行和集会,对少年朱凤毅产生了深刻影响。
1936年夏,朱凤毅高小毕业,考入苏州中学。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大举侵犯我国领土,江南沦陷,苏州中学被迫迁至上海租界。是年11月30日,宜兴沦陷,朱凤毅随父母避难到上海租界,继续在苏州中学就读。
朱凤毅在进步思想感召下,参加了“学生协会”。他不顾亲日顽固势力的阻挠,积极组织歌咏会、时事报告会、游园联谊会;写墙报,宣传抗日形势和共产党联合抗日的主张;吸收“学生协会”新会员,扩大党的外围力量;发起募捐活动,筹集抗日经费。租界当局屈服于日军的压力,不允许爱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极力阻扰抗日爱国活动,取缔抗日爱国组织,甚至配合日军抓捕爱国群众。朱凤毅等爱国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被禁止,自己也因此受到学校严重警告。1938年10月,国民党政府亲日派阴谋向日妥协,发动反共高潮,朱凤毅受到威胁,被开除出校。
1938年春,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建立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这年深秋,在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朱凤毅身穿粗布旧衣,装扮成农民模样,通过日伪军封锁线,来到青浦县,参加新四军江南抗日游击队(1939年春编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三路五支队,担任支队文化教员。游击支队回旋于日伪军腹地作战,处境险恶,昼伏夜出,风餐露宿,生活极其艰苦。
1939年8月上旬,部队在青浦县朱家角附近凤溪镇西北草鞋浜村休整。12日中午,突遭驻白鹤江镇日伪军围袭,战士们在支队长刘金林指挥下组织突围。当冲过一片开阔地时,朱凤毅不幸腹部中弹受重伤,战友们无法带他突围,只能将他隐蔽在草堆中。待日伪军撤离后,同志们急忙返回找到朱凤毅,他已肚裂肠露,不幸英勇牺牲。事后,部队宣传反“扫荡”的胜利和朱凤毅等烈士的英勇事迹,号召全体指战员化悲痛为力量,为死难烈士报仇。
朱凤毅牺牲时年仅16岁。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缅怀的。
1955年5月2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向朱凤毅的家属颁发了有毛泽东主席署名的“上海字第00294号《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烈士的母亲周雪楣被陈毅市长多次邀请参加上海市人民政府举行的军烈属招待会。1983年6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将上述纪念证换发为“京烈字第070091号《革命烈士证明书》”。2014年7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再次将上述证明书换发为“1955京烈字第000622号《烈士证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