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期●老区采风●

唱响”旱改水” 之歌的带头人

——追记淮阴夏家湖村支书夏玉琏

作者:毛立发

在淮阴的夏家湖村,流传着一首脍炙人口的顺口溜:“夏家湖,夏家湖,干又干了粘又粘。庄稼四季望天收,一年到头菜朝前(水煮野菜)。自从开始‘旱改水’,人们生活非从前。每当闻到大米香,想起当年的夏玉琏。”

这首顺口溜,充分反映了“旱改水”前的夏家湖村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旱改水”后农民的生活发生的变化。由此,广大群众深切地怀念当年带领群众进行“旱改水”的党支部书记夏玉琏。
  1934年7月,夏玉琏出生在淮阴区今码头镇夏家湖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见证了日寇占领淮阴的暴行,也见证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广大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更见证了夏家湖人民生活艰苦的悲愁。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产生了对共产党亲、对敌人恨、对人民热爱的觉悟。
  1952年,夏玉琏小学毕业后,积极参加村里的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化和集体的各项活动,受到地方组织和村里群众的一致好评。1957年7月1日,夏玉琏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7月,夏玉琏被袁集公社党委选派到辣树村任党支部书记,在辣树村干了三年,两年被评为先进个人。
  1962年春,公社党委把他调到夏家湖村任党支部书记。夏家湖村是生他养他的地方,这里的生产条件很差,因为夏家湖是个锅底洼子,农民的房顶与紧靠着的大运河底齐平。为了挡水和防匪,村民在庄外垒起了土圩,亦叫“夏水圩”。当时的夏家湖小麦亩产只有41公斤,豆子亩产只有30公斤,群众要靠挖野菜和政府救济度饥。
  夏玉琏回到夏家湖后,立志改变夏家湖的穷困面貌。他把旱地改水田种水稻作为农业发展和解决农民温饱的第一个目标。经过一个冬春的苦干,开挖了29条水沟,挖土130万多方,整地600多亩。可就在第二年春准备水稻落谷时,却出现了问题。有一个生产队悄悄地把豆子、玉米种下去了,有两个生产队迟迟地不肯行动。结果“旱改水”面积只有300多亩。甚至有的群众还说:“旱改水,活出鬼,天天挖沟、打埂、整地去打水,米饭哪天能到嘴。”
  针对这种情况,夏玉琏没有气馁。他明白群众思想不通,是因为过去搞过“旱改水”停掉了,没有尝到什么甜头。他意识到,这次“旱改水”如果不成功,那以后再搞“旱改水”困难就更大了。
  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搬掉“旱改水”中拦路的石头,他决心要用舌头上的唾沫去融化“旱改水”途中的硬石头。他上群众家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至做通为止。一个连亲带故的黄姓人家,当地人称“老磨头”,夏玉琏十次上门终于感化了他,当即把5个儿子叫来,支持“旱改水”。也就在这一年,全村300多亩“旱改水”的稻田获得了丰收,每亩单产367斤,比小麦亩产增加278斤。“旱改水”成功的事实,使获益者扬眉吐气,也让没有“旱改水”的社员感到“眼红”。过年的时候,没有米的农户,纷纷提着小麦、玉米,到有米的农户家兑换,临走的时候还送上一句“明年我们队也要改”。雄辩的事实,成为群众进行“旱改水”的动力。夏玉琏见群众有了积极性,搞“旱改水”的决心更大了。他决定全村除部分自留田外,1700亩的旱谷地全部改栽水稻。
  又是一个冬春,夏家湖村掀起了热火朝天的“旱改水”高潮,全村800多个劳动力全部上阵。至1964年的春天,一片田成方、沟相通的“旱改水”格局形成了。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挖土132724方,终于把“旱改水”的沟、埂垒起来了。夏玉琏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增产、增收的问题。于是,他三下江南的常熟,请水稻技术员来夏家湖村指导水稻栽培、施肥等技术。
  为了使“旱改水”扎根在夏家湖,夏玉琏每天大多数时间奋战在田间地头。1966年的端午节,爱人蒋桂华对他说:“玉琏,你一年忙到头,难得在家陪孩子吃一顿饭。今天是端午节,中午回家吃饭吧!”他对桂华说:“家务事,你要多吃苦,我要把村里事做好。”桂华说:“孩子、家务事,由我做。但你肝病才好,要注意啊。”一阵关爱的话语使夏玉琏感到心酸,不由得泪水在眼眶里直转。
  1968年,夏家湖村的“旱改水”终于成功了,水稻亩产达到420公斤。年底,家家分得了稻子,很多生产队还购买了拖拉机、扬场机。人们奔走相告,县、乡经常在这里召开现场会,外地人也不断地来此参观、学习。1969年,夏家湖村被评为先进大队,党支部书记夏玉琏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
  1970年,年仅37岁的夏玉琏因劳累过度而引起肝病复发,后经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了。干部群众在向他遗体告别的时候,人人都是泪流满面。他爱人蒋桂华哭着告诉人们:玉琏临走前留下了话,“叫我们一定要听党的话,劳动致富”;另外,“叫我要把孩子带好,不要给政府添麻烦”。夏玉琏最后留下的不仅仅是几句普通的话,留给我们的是他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
  “旱改水”让夏家湖地区的人民摆脱贫困,如今,夏家湖水稻亩产达600公斤,家家都住上了小楼房,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家家都有私家车,面貌彻底变了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