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九旬的老母亲住在老房子里喜欢怀旧,还舍不得扔掉家里的旧东西。一次在帮母亲整理东西时,看到床下有个用雨布裹得严严实实的物件,正想动手清理时,母亲发话了:“儿呀,其他东西都可丢,这件东西不能丢”。我打开雨布一看,原来是一台石磨。看到石磨,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回了少年时代……
上世纪60年代物资匮乏。逢年过节,对于我们这些平时填不饱肚子的孩子来说,那是个“盼星星、盼月亮”的日子。过年不但有鱼肉荤腥饱口福,还能吃上平时吃不到的汤圆。君不知,当时的粮食需凭票供应,糯米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供应。因没有糯米加工的地方,糯米粉又买不到,为了能吃上汤圆,家家户户都自己磨粉做汤圆。我家没有石磨,只能到楼下邻居那里借用。由于过年家家户户都要磨粉,一次居然到了正月初二才借到石磨。大年初一吃不上汤圆,不懂事的弟弟妹妹看到邻居家吃汤圆,竟然哭了起来。
乡下的外婆知道了这件事,就帮我们购置了一台石磨。由于石磨太重,轮船托运不方便,年近七旬的老外婆便搭乘乡亲的机帆船从宁波赶到上海,海上的一路颠簸,让小脚老外婆吃尽了苦头。石磨运到家里后,大家围着石磨看个不停,想想以后再也不用为借不到石磨而犯愁,想到大年初一一家人其乐融融吃汤圆的场景,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后来,从母亲那里得知,这个石磨是外婆花了50斤粮票请石匠特地定制的。因为外婆是城市户口,口粮是需用粮票购买的,这50斤粮票用去了她近两个月的定量。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家的石磨也“下岗”了。石磨,它承载了三代人的感情,母亲当然舍不得扔掉,而我与石磨同样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