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期●历史研究●

新老洲:外表灰色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奚兆坚 朱家跃

新老洲(即江镇地区)地处隔江相望的江都(扬州)与镇江两地交接的边缘地带,位于长江主航道以北,霍桥、杭集一线以南,淮河入江水道以西,古运河以东。其主体范围为横亘在大江中的新洲与南、北老洲,也包括散布于江心的一系列小块绿洲,是沟通苏南、苏北、淮南的重要水上交通枢纽。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的党政军民为服务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承担了保障共产党与新四军在人员、物资、情报信息等方面水上交通的特殊使命。并且,其独特之处还在于这里既具有抗日根据地的一般特征,还根据抗日斗争形势的变化,适时地创建了以灰色面貌出现的抗日根据地,从而把这里建设成为新四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安全地往来于大江南北的“江中桥梁”。
  一、为什么要在新老洲建设灰色模式的抗日根据地
  1、新老洲灰色模式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必要性
  1938年10月,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把作战重点转向了共产党控制的敌后根据地,国民党蒋介石也加紧了对八路军、新四军的限制。 在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等领导同志积极贯彻中央指示,及时筹划并组织实施江南的新四军北渡长江,开启了建立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进程,也赋予了新老洲作为重要渡江点的历史使命。
  当时,为慎重选择新四军北渡的渡江点,陈毅在管文蔚陪同下,于1938年10月中旬专程由镇江大港渡江视察新老洲。经考察调研,陈毅认为,这里距离日伪重要据点扬州太近,且江面太宽,危险性较大,江对面又是游击区,大部队行动难以保密,故提出将扬中作为第一渡江点,新老洲作为第二渡江点,但新老洲“工作也不能放松”。出于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高度敏感性,陈毅首先将新老洲作为渡江点的安全问题放在了人们面前。而他指示的“工作也不能放松”则是要求新四军指战员和地方党政组织要着重解决安全问题,努力把新老洲打造成安全高效的“江中桥梁”。
  事实上,新四军北上首先是从江南北渡至新老洲,此后在江都三桥两荡地区建立桥头阵地。此时,新老洲的抗日武装得到发展,民主政权得以建立,抗日团体纷纷涌现,各种抗日活动十分踊跃,根据地各项建设搞得红红火火,为新四军北上东进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新老洲抗战活动的蓬勃发展也引起了日伪军的高度关注。1940年7月,新四军主力东进后,日伪军抓住新老洲抗日武装大部随主力东进、原地坚持力量比较薄弱的时机,发起大规模“扫荡”,数路进犯,扣留船只,封锁交通,抓捕留守坚持的党政干部,并在头桥、黑桥、高桥、八方桥、荷花池等处构筑据点,奴化人民。“扫荡”以后,新老洲党政组织遭到极大破坏,多名抗日干部遭到逮捕和杀害,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全面转入地下,而作为新四军南北交通的重要渡江点深受影响,其保障南北水上交通的功能几近丧失。
  这段时间,远离黄桥大根据地,地处日、伪、顽控制范围内的新老洲,如何继续发挥“江中桥梁”的作用,成为苏中和苏南乃至淮南的共产党、新四军急需解决的问题。1941年夏末秋初,日伪军在苏南实施“清乡”,很快扩展到丹北地区。为使新老洲这条水上交通线在困难情况下不致中断,10月,苏中区党委根据华中局的决定,将新老洲划归江南第四行政区管辖,由中共京沪路北特委领导。当月,建立中共长江工作委员会,负责发展党的单线组织和建设长江中心秘密交通线工作。1942年1月,中共京沪路北特委决定建立江镇工委(县级),并明确指示工委的任务是:在保持该地区外表“灰色”的同时,积极进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新四军部队和党的领导干部都能从此往来于大江南北,由此开启了新老洲党政军民发挥聪明才智,在灰色面貌掩盖下建设安全巩固的“江中桥梁”、创建独特的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进程。
  2、在新老洲建立灰色模式的抗日根据地的可能性。
  首先,从新老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看,新老洲由长江中的一系列岛屿和沙洲组成,其面积不大,无论是日伪顽还是新四军都不可能有大部队在此区域常驻。新老洲距镇江、扬州和仙女庙都不远,处于这几个重要据点的边缘地带,是日伪顽“三不管”的地带。并且,树木成林,修竹成荫,隐蔽条件较好,适合建设灰色模式的抗日根据地。
  其次,从新老洲当地住民的阶级成分看,居于上层的主要是地主兼工商业者,这部分人占据当地大量土地,掌握着全洲的经济命脉,不少人在帮会中还有着一定的地位。按照帮规,帮会成员要讲江湖义气,遇事抱团,一致对外。苏北沦陷后,不少在帮会中任职的帮会成员成为当地伪乡、保长。但是,帮会中也不乏一些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人士和开明士绅,他们拥护共产党的抗日政策,是共产党新四军重要的统战对象。在新老洲居民中,绝大多数是农民、渔民和船工。他们身居底层,长期饱受剥削、压迫,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这些贫苦群众,一经宣传、动员,阶级觉悟和民族意识得到提升,就会成为保障共产党新四军水上交通畅通的主要依靠力量。
  再次,从外部条件看,新老洲处于苏南、苏中、淮南三大抗日根据地的结合部,随着三大根据地的不断建设与巩固,日伪军既恼恨交加又疲于应付,其注意力也受到了极大的牵制。我方悄悄进行“江中桥梁”建设,就可避免引起日伪军的关注,客观上成为采用灰色模式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有利条件。
  二、创建新老洲灰色模式抗日根据地的多项举措
  从1942年2月初起,至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江镇地区历任党政军领导班子经过不懈努力,多措并举,探索并总结出一整套在灰色面貌下创建抗日根据地的经验:
  1、加强党的建设,恢复和发展各级党组织。江镇工委领导成员分头与江都县委移交的秘密党支部接头,将分散在各地的党员联系起来。创建之初,江镇地区的党政领导干部全部分散群众家中。他们通过深入基层将群众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培养为建党对象,秘密发展了一批年轻党员。至10月,党支部发展到10多个,有党员100多人。1942年2月底,日伪军对丹北地区进行大“扫荡”,中共京沪路北特委的党政干部陆续转移到江镇地区。丹北党政军机关及大批干部进入新老洲,党的组织得到快速发展,秘密工作延伸到这一地区的各个层面。1943年秋末,江镇工委在天吉乡举办了第一期党员培训班,历时1个多月,培训了一批党的基层骨干。不久,新洲、南洲、北洲等区级党组织得到建立和健全,此时,江镇地区党员人数已达250多人,党支部发展到30个。1944年11月下旬,中共苏中第五地委在新洲成立,下辖镇江、丹阳、武进、澄西、扬中、江镇6个县。党的组织加强了,各项工作便顺利开展。
  2、以统战工作入手,加强对帮会的改造和利用。早在1938年新四军武装开辟新老洲时,新四军就十分重视统战工作,组织了各种抗敌协会,团结各界人士,争取帮会势力共同抗日。转入创建灰色模式抗日根据地以后,如何在秘密状态下争取和利用帮会势力是一个新的课题。从1941年下半年起,中共京沪路北特委即要求各级党组织指定专人负责这项工作。特委成立“新生社”,帮助帮会改造帮规帮法,加入抗日内容,将青帮的“大通悟觉士”五个辈分改为“一心救中国”五辈。同时,派出党的干部进入帮会开展工作。韦永义等领导干部作为党在帮会中工作的代表,辈分很高,敌工人员就以他们的名义收徒弟,通过各种渠道动员伪军、伪乡保长、地主资本家地方实力派以及帮会的大小头目送帖子、拜先生。这些人一经送了帖子,按帮会规矩就与改造后的帮会建立了联系,共产党就可以根据实际斗争的需要,分别不同对象安排不同的任务,以达到保障抗日活动、掩护打入日伪内部中共秘密党员安全的目的。
  3、对顽伪人员争取与打击并重。江镇工委还运用“打拉”结合的策略,开展对顽伪人员的工作,对新老洲在保持灰色面貌的情况下,争取顽伪人员为我所用,保证新四军南北交通的畅通发挥了较好作用。1942年四五月间,江镇工委敌工站长宦明龙通过关系做通了黑桥据点伪军副队长和机枪班长的工作,使其成为抗日军民的内应。当年冬,特区工委书记陈西光派济福乡两面派乡长耿诏与黑桥耿家花园的伪连长潘克持谈判,在陈述利害得失后,要求其支持抗日,不得妨碍新四军的活动,并保证抗日干部的安全。
  对于死心塌地做汉奸和坚决与新四军为敌的顽伪势力,江镇工委则果断组织短枪队将其消灭,不留后患。对于人数多、规模大的对象,工委就采取借请外部军事力量的办法组织实施。
  4、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使其成为建设新老洲灰色模式抗日根据地的基本力量。江镇工委和江镇办事处特别注重维护群众权益,适时通过减租减息、增加工资、争夺滩田、筑堤围田、借种补种、灭蝗救灾、禁毒戒赌等项斗争,解决群众困难,改善群众生活。针对地主豪绅将江水冲击形成的沙滩占为己有,1943年春,江镇工委发动了夺滩斗争,由党员和积极分子带领群众到乡保长那里说理诉苦,同时工委积极争取上层人物的同情和支持,江镇办事处也出面督促乡保长和地主豪绅将滩田交给群众。此后,新洲济福乡筑岸委员会又带领群众筑堤20余里,围滩造田1700余亩,全部分给无田、少田的农民,使200余户贫苦农民的生活有了着落。在对渔民、船工的工作中,工委派出多名秘密党员深入他们之中,在灌输革命思想的同时,与他们建立感情,很快就将渔民、船工组织起来。
  5、掌控运输载体线路,确保南北水上交通安全畅通。全洲实现了长江运输载体的各种组织形式:一是全部掌控大桥、嘶马到头桥夹江边的渔船和渡船,这是比较固定的运输载体;二是对江中行驶的运输民船的临时征用,这是不固定的运输载体,主要在新四军大规模部队过江时采用;三是拥有自己的交通运输船,这些船数量不多,主要是随时解决少数新四军干部和部队的过江问题。与运输载体组织形式相适应,新老洲除建有多个水上交通站,还开辟各种形式的水上交通线,这些交通站、线,为共产党和新四军部队在大江南北交通的安全畅通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
  新老洲抗日根据地历史作用的发挥,从贯通大江南北交通的角度,按时间、内容和创建模式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8年7月至1940年底,主要是江南的新四军主力渡江北上,开辟苏北、发展华中。采用的模式,由表及里,都是红色根据地。第二阶段从1941年初到抗日战争全面反攻,主要是江北的新四军南下东南各省发展敌后斗争,这个阶段基本采用的是灰色模式。而这两个阶段的衔接与转换,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由弱转强,抗日根据地从少到多、由小到大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