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期●老区采风●
杨维城:百岁老人的爱党爱国情怀
作者:梅学军
家住如东县大豫镇强民村24组的杨维城老人,出生于1921年2月,今年刚好101周岁,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同一年。更为巧合的是,他于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共和国诞生也是同一年。日前,如东县老区开发促进会走访慰问了杨维城老人。历经百年沧桑的他,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但脸上依然能见坚毅、善良、仗义和担当的印记。
父辈参与垦殖,举家北迁如东
1916年,清末状元张謇在如东沿海成立了大豫盐垦公司,围垦造田,兴修水利,开挖河渠;然后引种棉花,使之成为大生纺织公司稳定的棉花供应基地。为此,祖居启海一带的20万贫雇农民,为谋稳定生活而举家北迁,融入到垦荒植棉的大军中。1917年,杨维城的父辈也随垦荒大军从海门临江镇北迁至当时的如皋县强丰乡定居下来。四年后,杨维城降生在这个勤劳朴实的家庭,并顺利地读完张謇兴办的新式小学。
支持革命,死里逃生
1942年至1944年,苏中四分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异常严峻残酷。四分区的陶勇、姬鹏飞、梁灵光等根据粟裕的指示,迅速组织反“清乡”斗争。其中,新四军海防团就是在此期间成立的。海防团的任务是组织军需物资运输,护送干部来往,协助机关转移,保护渔业生产等,使南黄海的近海走廊成为四分区的战略后方。
这里要提起一个重要人物
——席德辉,他属海防团特务连,而对外的公开身份是江海贸易公司的生意人,实为新四军从事地下贸易的联络员,专为新四军筹措资金,采购粮食、棉花、盐巴以及药品等军用物资。而联络员落脚点就是杨维城家。杨维城深受新四军的影响,积极参与和协助新四军对各项军需物资采购、储运等工作。1944年初秋的一个傍晚,突然西北方向犬声大作,杨维城意识到问题严重,便爬上自家草垛举目眺望,只见七八个伪军模样的人,正朝东南方向而来。情况万分危急,他直奔内堂拽住席德辉的手,往外便拉,边走边道:“有情况,危险!”席德辉也警觉了,随杨维城迅速冲出屋子。在杨维城的指引下,席德辉沿着田埂猫着腰向东撤离,后蛰伏于七贯河岸的芦苇丛中,才躲过了这一劫。但不幸的是杨维城兄弟俩却被伪军抓了起来,日伪军用刺刀刺伤了杨维城的后背,他紧咬牙关,不愿说出新四军的下落,被押往南坎炮楼,伪军把他扔在了草堆里。值得庆幸的是,捆绑的绳索系得不是十分紧,加之草堆中有一片毛竹,他便挪动身体,支起竹片,将双手紧贴着竹片,用力上下不停的磨蹭,强烈的求生欲望促使他不顾肉体的疼痛,终于将绳索磨断。此时已是子夜过后,碉堡里的日伪军鼾声如雷。杨维城蹑手蹑脚地摸出据点,逃回到了家中。而其兄杨维才最终是托人用80斤皮棉才赎了回来。
解放战争中,杨维城家依然是解放军的联络点。他们兄弟俩人,始终积极配合,掩护席德辉、熊易新等解放军的行动。1947年初冬的一天深夜,国民党还乡团下乡抢劫财物,因来得突然,悄无声息地来到杨维城家。而当晚,席德辉也正在他家,情况异常危险,席德辉来不及细想,说时迟那时快,“嗖”地一下,便跳上坑头钻进了被窝,双手牢牢握住驳壳枪安放在胸前,随时做好战斗的准备。万幸的是,几个还乡团成员,知道杨维城家徒四壁,抢无可抢,掠无可掠,竟未进杨家的门,径直向南去了另一户人家。席德辉又一次躲过了劫难。这自然离不开杨家兄弟的仗义与掩护,同样也离不开周边百姓的守口如瓶、无私的支持与帮助。杨维城勇救席德辉的事迹,也成了街坊邻里之间的一段佳话。
立志跟党走,建设新中国
杨维城二救席德辉的事迹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他的仗义与担当、坚毅与善良深得当地群众的赞许。邻里有困难,他会主动帮扶,因而成了当地较有影响力的人物。1949年5月,经党支部书记樊锦昌介绍,杨维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接着担任了当时的强丰乡第五村的村长。
杨维城深知,作为农村基层干部,就是要严格执行上级指示,处理好干群关系,紧密联系群众,坚决执行好国家的方针政策,解决好地方矛盾,凝神聚力发展好农业生产,为建设新中国多出力。强丰乡地处东南沿海,是在盐碱地上开垦出来的,土地贫瘠,旱灾涝灾年年有,再加上当时很多家庭的青壮年参加了解放军,劳动力严重不足。杨维城就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把五六户人家组织在一起,互相帮助。在杨维城的引导下,强丰乡第五村自然形成的互助小组就有十几个,为战后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1950年底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杨维城更是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在工作组的领导下,正确地执行土改方针政策,对村中的每一块田地的丈量与评估都体现出公平公正。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区别地消灭了地主阶级,全村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一生积德终不悔,心存善念天佑之
1956年进入农村合作社,因农村行政区划调整,原第5村改为生产队,而杨维城一直担任生产队队长直到1978年包产到户。其间,他总是努力践行农村合作化道路,积极带领社员群众苦干加巧干,每年都能超额完成上交国家储备粮的任务。建国后的头十年,是大修水利的十年,每逢有开挖疏浚河道的任务,他总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他参与的国家一二级河道开挖修建工程就有二十多条。他以一个老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自我加压,负重前行,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形象。
杨维城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因而在当地威信颇高。街坊邻居但凡遇到麻烦事,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杨维城。如果邻居间发生矛盾或口角,他就会主动担当调解人,所以他家常常坐着很多人,到了吃饭时间,他就主动留人吃饭。他经常这么做,家里人难免有些微词,而杨维城便会说:“大家相信你,才到这里来的,我虽然费些口舌,却能为他们解开心结,化解矛盾,这不是积德行善的事吗?”
当地的村干部与邻居介绍说,他一生行善不已,前几年乡村水泥路尚未修建,他会每年主动修建乡间小路,遇到下雨天,周边只要有积水坑洼路面,他就会从路边田头捡拾废砖瓦砾填补在坑洼处。他不是一朝一夕心血来潮才这样干的,而是几十年如一日修路不辍,奉献不止。
如今,杨维城已是百岁老人了,但仍精神矍铄,步履稳健,依然能下地锄草松土,还能骑自行车上街。与我们交流起来,思维清晰,平时仍能读书看报。他经常念叨,过去的苦难生活和现在的幸福生活反差太大了,我们要感谢共产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