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期●说文道艺●

陈毅与黄炎培诗酒叙情

作者:戴廷华

黄炎培先生是清末举人,早年加入同盟会,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改革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诗人,是一位热烈的爱国主义者。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参政员,参与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务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
  陈毅与黄炎培先生有着很深的渊源。1919年陈毅赴法留学,黄炎培先生作为教育界知名人士亲自到上海码头为留学生们送行。1945年,黄炎培代表国民参政员访问延安时,陈毅也参与了这次接待工作。
  1945年7月1日,黄炎培等六位国民参政员应邀访问延安。“我们二十多年不见了。”这是毛泽东和黄炎培见面握手时说的第一句话。黄炎培愕然,心想:“这毕竟是第一次呀!”
  毛泽东微笑着继续说,1920年5月的一天,先生在上海主持欢迎杜威博士,演讲内容很精彩,那一群听众中就有一个毛泽东。黄炎培深感意外,想不到在当年的一群听众中,竟有这样一位伟人。他盛赞毛泽东的好记性,原先的陌生感顿时一扫而光。当天晚上,毛泽东用珍藏的几瓶茅台酒宴请了黄炎培等六位国民参政员。席间,陈毅与黄炎培频频举杯,论古说今,十分投契。
  次日,黄炎培等六位国民参政员又应邀到杨家岭,当走进毛泽东的会客室时,黄炎培蓦然发现会客室有一幅极为熟悉的画。画面上画了一瓶茅台酒,旁边放着几只酒杯,还配着他写的一首诗:“相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真是假吾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黄炎培先生仔细看后,一种怀旧之感不禁油然而生。
  1935年3月,红军在长征途中转战遵义、仁怀茅台一带,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声威大振。当时国民党的报纸大造舆论,欺骗群众,污蔑红军在茅台酒池中洗脚、洗澡。黄炎培想,红军中不乏有识之士,哪有如此糟蹋美酒的道理。正好他的贴身副官是贵州人,他便唤来副官打听有关情况。副官告诉他:“茅台镇烧酒房数家,装酒用的全是大肚、小口、齐肩高的陶制坛子,从未使用过什么酒池之类。再说要在大酒缸里洗脚,一是没有好用的板凳;二是没有那么长的脚杆,要钻到酒坛子里洗澡更不可能。”黄炎培一听有理,便写了这首《茅台诗》,刊登在当时的进步报刊上,同国民党的宣传唱了反调。“客”、“天寒”这种看似无心,实乃有意的浅言浅语,表达了黄炎培先生对红军的盛赞和对国民党统治地区的“天寒”的不满。当时有人把这首诗给蒋介石看了,蒋非常生气,但因黄炎培先生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影响,在这“抗日救亡”之际,他也不敢为这么一首诗采取过火行动,而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不久,著名画家沈叔羊读到了黄炎培先生的这首《茅台诗》,他在重庆举办画展,就特意画了这幅画,并请黄炎培先生将这首《茅台诗》题在了画上。黄炎培先生万万没有想到,这幅画竟然被中共最高领导人所藏。
  人生乐在心相知。顿时,黄炎培先生深感,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是完全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延安之行坚定了黄炎培先生此后的政治方向。在杨家岭毛泽东会客室里,黄炎培与毛泽东有一个著名的“窑洞对”,第一次提出了“历史周期律”的话题。
  几年之后的1952年春节前后,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听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先生要到南京视察工作,特意从上海到南京邀请先生来家作客,借酒叙情。席间,陈毅夫人张茜打开茅台酒,陈毅触景生情,便提起了先生的《茅台诗》,二人心潮澎湃,诗兴大发。陈毅首先举起满满一杯茅台酒,一饮而尽,并口占“金陵重逢饮茅台”二首:
  金陵再会话茅台,
  万里江流送喜来。
  多谢君诗传韵事,
  南天畅饮酒三杯。
  金陵再会饮茅台,
  为有佳宾乘胜来。
  服务人民三十载,
  逢春共祝不停杯。
  黄炎培先生听后,激动不已,也满斟上一杯茅台酒一饮而尽,并依韵赋诗一首回敬:“万人血泪雨花台,沧海桑田客去来。消灭江山龙虎气,为民服务共一杯。”酒助诗兴,诗中说酒,一瓶茅台老窖转眼就见底了。陈毅哈哈大笑道:“前人有诗云‘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亏天。’我们中国人爱酒,天地都不亏啊!”他一边背诵着前人的诗句,一边喊张茜快拿酒来。张茜怕他们喝醉影响工作,黄炎培先生年龄大了,也不能多喝酒,因此她摇了摇头,没有行动,厨房里的人都笑了。
  如今,两位老人已相继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友谊和这段围绕茅台酒引出的佳话和友谊,却长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