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江苏省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
徐市处于江苏省常熟东乡,抗日战争时期,因其在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中的突出地位,被抗日军民称为“小延安”。徐市涌现出一批革命志士,当年的徐市小学教师也积极投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洪流之中。时过境迁,如今的校园早已旧貌变新颜,但徐小师生不曾忘却那段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
石从千锤深山出。陈列于智林书屋的智林社学碑已守护徐小百余年,亲历了抗日小学的诞生,见证了徐小红色基因的传承。
英名励志垂千秋
在徐市小学的传统教育馆里,陈列着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教师参加抗战的革命事迹。朱凡、朱爱秾、诸开琛、顾骋寰、陈飞白、马元培等一批当时徐市小学的教师,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朱凡,中共党员,徐市陆家市小学校长。1938年,她加入党的外围组织“雪影社”,在该社办的夜校担任义务教员,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10月,她以陆家市小学校长和东路教委会流动教师的身份,到常熟开展民运工作,白天在校上课,给学生讲抗日的道理,教唱抗日歌曲,晚上走门串户宣传群众。她历任中共横泾、辛莫区区委书记,并兼区抗日民主政府秘书。1941年7月,在日伪“清乡”时,因有人告密,她被捕了。在敌人的威胁利诱面前,她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最终被敌人用灭绝人性的手段杀害,牺牲时年仅23岁。
朱爱秾,中共党员,徐市小学教师。1939年苏州女子师范毕业后,朱爱秾成为徐市小学的一名教师,同年任徐市妇女抗日协会主席,后历任中共常熟县委委员、县委妇女工作部部长、常熟县妇女抗日协会主席等职。她革命意志坚决,工作很有魄力,主持举办妇女训练班,为培养地方妇女干部作出了努力。1941年7月日伪“清乡”开始后,形势十分险恶,她随军北撤。同年9月,她又被派回江南,参加澄锡虞地区反“清乡”斗争,在江阴峭岐马家村遭日军包围,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
诸开琛,中共党员,徐市南港小学校长。1938年他即参加抗日活动,宣传抗日救亡,组织民众,不遗余力。他历任中共雪长区区委秘书,区教育股长等职,在1941年夏天日伪“清乡”期间被捕,先后被押解支塘、苏州、南京等地,在狱中受尽酷刑,充当苦役,革命意志仍坚强不屈。1943年他被害于南京狱中,年仅26岁。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些学校前辈们的名字,镌刻在每一代师生的心中。
在徐市小学“智林书屋”里陈列着一块智林社学碑。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昭文县县令康基田在智林寺东侧创建智林书屋,并撰 《智林社学记》 碑文。自1766年至1905年,智林书屋存世139年。又过8年,1913年常熟县政府在“书屋”旧址修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工地上发现“智林社学碑”。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农历十月十一日晨,日军在常熟沿江登陆,常熟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舍被日机炸毁。保存于学校“智林书屋”的残碑,距今257年。学校的碑记虽已残破,但见证了徐小教师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忠于革命的铮铮铁骨和碧血丹心。
革命足迹留万代
在徐市小学校史馆里,陈列着有关“徐市抗日小学”相关材料。抗日战争时期,徐市人民积极投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洪流。热血男儿参加了抗日部队,群众广泛建立职工、农民、妇女、青年、儿童、教师等抗日团体。徐市抗日小学应运而生。
1939年3月,在中共常熟县委领导下,成立虞东小学教师联合会,徐市小学校长顾骋寰负责该会的常务工作。教师联合会提出“拒用伪教材,脱离伪组织;拥护民抗领导,推行抗日教育”。1939年8月,中共常熟县委在徐市召开会议,成立常熟县教育委员会。党派了青年干部王同志进驻徐市小学,王同志团结发动青年教师,如诸开琛、王无竞、马文华、黄玉麟等,配合中心任务,日夜写抗日标语,复印各种传单,积极开展各种抗日宣传活动。学校自编教材,真正办成了抗日小学。如,低年级语文课有“火、火、火,东洋鬼子的火;血,血,血,中国人民的血”等内容,血泪仇、民族恨无比鲜明。
1939年9月,徐市小学成立少年抗日先锋队。少年抗日先锋队课余组织队员到大街上去张贴标语,到茶馆、酒店、广场等民众聚集的地方宣传抗日的意义,进行文娱宣传,演活报剧,唱抗战歌曲。少先队还组织部分队员参加社会活动,多次参加徐市青年协会和商界到乡下茶馆的捉赌、捣毁迷信等活动,有时组织年龄大一点的队员到日伪据点周边放哨,发现日伪军出动的方向后,及时传达给徐市民众,以便早作防备、减少损失。抗日小学的教师还到农民夜校上课,宣传抗日,逐渐成长为民运干部。
1940年7月,党组织在徐市小学开设教师培训班。不少教师经过组织考察,由杨玖介绍入党,成立中共徐市小学教师支部,书记黄礼华。不少在师训班入党的教师,后来成长为抗日干部。
1940年暑假,常熟县教委会举办少年抗日夏令营,营地就在中心区徐市小学。抗日少年夏令营的营员大多数是中心小学的抗日少年先锋队的骨干。当学校把选中的入营少年名单通知家长后,家长们像送子参军一样感到荣耀,按时把孩子送到营部。
抗日少年夏令营的行动全部军事化,活动在徐市、陆市、董浜一带农村及周边地区。宿营一地最长不超过3天,都是夜间移营,行军路程5华里左右。有时雨夜行军,有的女队员多次在泥泞的路上滑倒,跌到稻田里……每天早起,他们就要打好背包,把带来的所有学习生活用品打在背包里,背在身上去出操,携带的搪瓷碗等物品还不能发出响声。白天上课,孩子们听老师讲中国近百年史,接受社会发展史和抗日形势教育。“民抗”司令任天石百忙中来看望“小战士”,赞扬说:“吃苦耐劳志气高,吃的是青菜豆腐汤,睡硬邦邦的门板床,生活自理头一遭,学习认真热情高。”
一天,夏令营移营到丁家角,群众自发送来猪肉、西瓜慰劳小朋友。傍晚行军前,他们集中在村头广场上,唱歌做游戏,向围观群众宣传抗日保家乡。夜行军时,大队人马前有“尖兵”、后有“后卫”。“尖兵”遇上岔道做路标,再由“后卫”抹掉。他们活跃在农村,却来无影去无踪。
一天,他们移营到旗杆村已是半夜了。队伍集中在空场上,乡亲们都来欢迎。这个村有5个姓黄的小朋友在夏令营内,最小的一个仅11岁,孩子的母亲在黑暗中叫着孩子的名字,但他们都严守纪律,谁都没有答应,坚持集体宿营,过家门而不入。
到了驻地,男队员还要到村外放哨,每天确定口令,指导员和大队干部常在下半夜查哨,保持高度警惕性。有一次,夏令营驻在陆家市附近一个村子上,营部接到“民抗”总部送来的情报,支塘敌据点的日伪军要下乡来“扫荡”。一声令下,抗先队员毫不惊慌,整装集合,白天急行军赶了5华里,远离公路线,经受了一次特殊的考验。根据地的抗日报纸 《大众报》 (117号)上发表了题为 《划时代的儿童》 的消息,赞扬这些夏令营小战士。
徐市小学的抗日工作是苏常太抗日游击战争中的一个侧面,是特定时期的教育工作,也是常熟教育史上不平凡的一页。
红色教育新时代
2015年,徐市中心小学迁回“智林书屋”原址,为传承好红色文化,学校设置了革命传统教育馆、校史馆、收藏馆、灯谜馆、艺术馆、智林书屋等,而智林社学碑成了新时代智林之路的开端。
丰富的革命斗争史料,生动的英烈斗争故事,成了学校师生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培育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品格好教材。学校革命先辈们在党的领导下至死不渝、顽强不息的斗志,时刻激励师生努力工作,刻苦学习,接过先辈的旗帜,肩负起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时刻准备着的重任!
硝烟已经散去,红色记忆依旧,如智林社学碑一样被永远留存,传承给每位徐小师生。时光匆匆而过,这红色基因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