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少其(1915~2000),原名锡麟,笔名少麟,广东省普宁县人。他1939年参加新四军,皖南事变中被俘,越狱后秘密来到苏中。他以笔代枪,用木刻为武器,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越狱后辗转来到苏中
赖少其,193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他响应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受鲁迅的指导和教诲,木刻技艺得到很大提升。1936年,鲁迅在看到赖少其木刻展后,称赞他是中国“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
抗战时期,赖少其以笔作枪,用木刻为剑,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编辑出版 《抗日木刻》 《救亡木刻》,创作彩色套版木刻 《抗战门神》 等作品。1939年10月,参加新四军,1940年5月入党,任新四军 《抗敌》 画报主编。1941年皖南事变时,赖少其不幸被俘,在转换几个监狱后被关押到江西上饶集中营。
在狱中,他与曾担任“左联”党团书记的冯雪峰等人用笔为武器,同国民党顽固派作斗争。他给墙报的刊头画 《高飞的雄鹰》 ,创作充满战斗力的 《囚徒歌》,令集中营特务头头们大为恼火,将他视为“顽固分子”,将他双手反绑,吊在“铁刺笼”里。
组织上决定让赖少其越狱,冯雪峰十分支持,将自己准备越狱仅有的30块银元给他作路费,并将浙南的可靠关系人介绍给他,以备有困难时可找他们帮忙。为了慎重,冯雪峰将人名和地址分别写在两张筷子长的小纸条上,让赖分开缝在衣服里。越狱前,党组织考虑到赖浓重的潮汕口音易被人辨认出来,况且一人独行也不安全,决定让同监的邵宇和他一块越狱。1941年“双十节”,他俩利用为监狱剧团演戏画布景的机会,逃出了上饶集中营。
1942年2月,赖少其和邵宇历尽艰辛,终于找到党组织,辗转到上海。又经一番周折,找到朋友盛振叔。在交谈中,赖少其得知老朋友、著名翻译家、曾在新四军总部一起工作的林淡秋还在上海。盛便将赖少其来沪的信息通知了林淡秋。林开始误听为刘少奇来了,赶紧来看,原来是赖少其。此时,林淡秋即将奉命去苏中根据地,于是,将赖少其、邵宇的情况通过上海地下党,电告苏中区领导。根据党组织指示,赖少其和邵宇由地下交通员带领,与林淡秋和夫人唐康以及翻译家蒯斯曛等一道,搭乘上海到苏北天生港的船,秘密到达南通后,直奔苏中解放区。
担任 《苏中报》 副刊编辑
在苏中,赖少其、邵宇一心要去盐城新四军军部。苏中区党委宣传部部长俞铭璜找他俩做思想工作,硬把他俩留在宣传部。赖少其被分配到 《滨海报》 担任“海滩”副刊编辑。
《滨海报》 社是个十来个人的小分队,由于敌人经常扫荡骚扰,报社没固定工作地点,只能根据斗争的形势,流动出报。林淡秋、蒯斯曛、赖少其等人陆续调来后,林淡秋担任报社的社长兼总编辑。报社小分队活动在如东、东台、台北(现大丰)、兴化一带黄海边的产盐区,隐蔽在湖荡的芦苇深处,在盐灶间秘密办报。
1943年10月,《滨海报》 文艺副刊“海滩”上发表赖少其在集中营亲身经历的报告文学 《站铁笼》。林淡秋认为是篇好文章,马上组织大家开座谈会,听取赖少其介绍创作体会,同时在会上朗读该文章的动人片断,加深对敌人的憎恨,对党的忠城,激发大家对抗战必胜的信心。
12月,《滨海报》 改组成 《苏中报》,赖少其负责编辑副刊“现实”。他充分发挥其木刻专长,每隔几期就有新的木刻刊头装饰画,增加了副刊的新鲜感。赖少其不仅在副刊上充分利用木刻,就连报纸的版头、刊头都用木刻代替,报纸所需的插图、刊头画、尾花、介绍战争形势的地图等,几乎都是用木刻刻印出来。
赖少其还十分关心苏中的木刻活动,组织“苏中木刻同志会”,以繁荣创作。他自编木刻教材,对初学者进行辅导。他让同志会成员以木刻版画为主,为报纸画插图、报头,画战场速写、连环画、宣传画,还为江淮银行木版套印抗币。他还与吴天石、吴强、程叶文共同编绘对敌宣传画 《人在曹营心在汉》,鼓励伪军反正。赖少其还在副刊“现实”发表反映皖南事变的报告文学 《李连长》 《绝壁上》 和诗作 《荆棘丛拾》。其中代表作 《绝壁上》 的社会影响力和震撼力都堪与 《站铁笼》 媲美。它精彩地呈现了皖南事变中新四军英勇抗争与突围的壮烈场面,以“绝壁”喻指新四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主题,在根据地产生强烈反响。
在苏中收获爱情
《滨海报》 报社经常在栟茶一带游击办报。一天,赖少其正同几位编辑在盐灶的茅棚里编辑稿件,一位女同志风尘仆仆地赶到盐灶找赖少其,赖少其惊喜地看到,原来是曾菲,连续用广东话问了两个问题:“你怎么会到这里来了?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曾菲说,她是看到赖少其在 《滨海报》 上发表的文章,才知道他也在苏中军区的。这天,她正巧有公事经过这里,就找到这里来的,并告诉赖少其他们别后的情况。
原来,赖少其和曾菲都是广东老乡,在皖南新四军总部时就相识。后来曾菲跟随部队到了苏北解放区,在盐城、阜宁一带抗击敌人,现在,她也到了苏中军区,在栟茶地区工作。这以后,由于二人的驻地相隔并不远,曾菲隔一段时间就会到赖少其那里去看望,他们之间开始了密切的交往。
赖少其是新四军看重的文化名人,“赖少其和曾菲谈恋爱”的消息传开后,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一师政治部主任钟期光有意作红娘。当1942年夏曾菲从党校毕业时,他便把曾菲分配在一师战地服务团,并把赖少其调来任战地服务团团长。1943年1月,钟期光在团部为赖少其与曾菲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并代表师首长摆了两桌酒席庆贺。
新婚之夜,赖少其赠曾菲的定情物是一枚刻有“曾菲”两字的小印,落款是首诗:“月印深潭两度清,春水绿波相映人。分明无法分光影,要把人心当天心。”然而,这对新人刚入洞房不久,军号骤响。两人条件反射似的一跃而起,飞快穿上军服,跑步去集合。直到天亮,部队才停止前进,原来这是部队搞的演习。
首倡“立功运动”
1943年8月,赖少其任一师政治部文艺科科长兼文工团团长。1945年2月,随粟裕南下,任苏浙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科长兼文工团团长。抗战胜利后,赖少其随队伍回苏北淮阴,调任苏中军区政治部文艺科长。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 《双十协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苏中地区军民奋起自卫,取得七战七捷重大胜利。
赖少其因遭受过敌人严酷的摧残,越狱后紧张忙碌,未得到调养,以致患了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胃部痛得经常彻夜难眠,甚至难以坚持工作。为照顾他的身体,领导安排他在后方养病,他边治病边为苏中野战医院负责 《卫护报》 的编辑工作。赖少其深为自己未能参加苏中七战七捷的战斗遗憾不已。苏中战役之后,他便要求上前线锻炼。军区副政委谭震林和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接到他的报告后,十分重视,考虑到四纵一师二团还没有政治处主任,就派他当副主任,协助团政委郑克做好全团政治工作。
二团在涟水县大桥镇整训,赖少其到任后下连队找干部战士谈心,很快掌握了二团的基本情况:二团原是地方部队,苏中七战七捷前夕才从县独立团上升为主力部队,在苏中自卫战中,该团打了几次胜仗,缴获大量武器弹药,部队装备焕然一新。但人员伤亡很大,新战士从俘虏中补充的居多。部队离开苏中后,许多战士产生思乡情绪,斗志不高。如何提高部队素质和战斗力,探索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摆在了赖少其的面前。他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个在宣家堡战斗中俘虏的国民党士兵,参加我军后经教育提高了觉悟,在后来的李堡战斗中缴获4支枪,他向连队指导员提出要求:“请把我的功劳记下来!”为满足“解放战士”的这种要求,连队设立了 《功劳簿》,把大家的立功表现及时记在上面,后来有人又提出最好再给立功者发个 《功劳证》,连队也这样做了。之后,凡“解放战士”立了功,就发给 《功劳状》,可寄回家去,让全家都光荣。赖少其认为,这种政治工作方式是一种新鲜事物,可以把 《功劳簿》 《功劳证》 和 《功劳状》 等加以提高并系统化,形成有积极教育内容普遍性的“功劳运动”,使之成为一种巩固部队、增强团结、提高部队素质和战斗力的长期有效的方法。
1946年10月,赖少其主持起草了 《关于开展功劳运动的决定》,经团党委讨论通过,印发全团。一场“功劳运动”在全团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功劳运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全团的士气,使全团战斗力不断增强。在涟水保卫战中,二团表现尤为突出,被评为全师的先进团。新华社前线分社及时将二团开展“功劳运动”的报道发往延安。延安新华总社又将这一消息播发全国。1946年11月11日,党中央机关报 《解放日报》 头版刊登了这一报道,并配发 《号召普遍响应立功运动》 的评论。党中央机关报发出号召后,延安部队率先响应,华中部队为了同全军一致,也把“功劳运动”改为“立功运动”。不久,“立功运动”作为群众性的有效的政治工作,在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和各个解放区广泛开展起来,鼓舞了士气和斗志,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在活捉李仙洲的莱芜大捷立功评奖大会上,赖少其也因倡导“立功运动”而被评为“干部一等功臣”。
“立功运动”是赖少其作为一个文化干部向政工干部转型的标志。经过抗战的洗礼,赖少其练就了铮铮铁骨,赋予其艺术生命新的内涵,书画艺术在战火中也有了进一步的精进,成长为一代书画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