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期●老区采风●

詹同连的赤子情怀

作者:吕登保



国劳动模范、安徽省凤台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民营企业家詹同连,在多年的“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铁军精神”和“研究历史、服务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把回报社会、造福桑梓作为人生价值追求,彰显了一位新研人的赤子情怀。

甘当播火者

凤台县扼控淮河,地理位置重要,是当年抗日的主战场。1940521日夜,驻田家庵日军乘汽艇溯淮河西犯凤台,登岸时遭到埋伏在三里沟村的抗日武装突然袭击,伤亡惨重。事后,气急败坏的日军闯进村内,对无辜村民进行灭绝人性的残酷报复,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里沟惨案”:全村500多人,被杀84人、伤100余人,500间房屋几乎被烧尽,财物被抢掠一空。

为纪念被杀害的84位三里沟村民,教育后人“牢记历史,不忘国耻”,2005年凤台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牵头兴建“三里沟抗日纪念园”,詹同连积极为建园出谋划策,四处奔走征集相关史料,带头捐款捐物;2008年纪念园周边大理石围栏施工时,他又踊跃资助并安排公司工程机械义务施工。如今,纪念园被淮南市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接待人数在万人次以上。

“理事不能避事,传承红色基因是我分内的事。”这是詹同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年前,淮南新四军纪念林建设刚起步,资金短缺,詹同连得悉后,主动送去5000元支援纪念林建设。市新研会的几位老领导知道他的公司正处在艰难转型阶段,资金也比较紧张,只收了他2000元。2021年为纪念建党100周年,淮南市文联和市新四军研究会决定出版 《淮上风雅颂》 和 《诗词歌赋选》 两部红色书籍,他主动资助2万元;2022年为纪念淮南新四军纪念林建林20周年,市新研会和市文联又联合编撰出版了 《诗情画意纪念林》 一书,詹同连再次资助2万元,保证了此书在纪念大会召开之日发到参会人员的手中。

今年5月,凤台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8个联络组的代表参加县新研会的学习交流会议,在讨论交流中詹同连了解到,研究会办公室征订 《大江南北》 杂志的份数满足不了需求,给学习交流活动带来一定的不便。会后,他主动出资从下半年开始增订100份,确保每位理事都能读到 《大江南北》 这一红色刊物。

爱心助弱贫

詹同连创办的“凤台县淮王鱼研究所”和“凤台县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2010年前年产值就达到了5000万元以上。

“当年新四军将士浴血疆场,为的是民族独立和老百姓翻身得解放;今天传承红色基因,就要不忘初心使命,跑好接力赛,带领乡亲一起奔小康。”这是詹同连在学习交流会上发出的肺腑之言。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腰包鼓起来后,他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奢靡炫耀,而是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时刻把党的事业和助贫济困放在心坎上。2016年,刘集镇大学生刘某、何某因家庭变故失去经济来源,准备停学打工。詹同连得悉后,马上给他们分别送去2000元,让他们按时返校就读。之后,詹同连经常通过微信、电话鼓励他们,帮助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走上了工作岗位。收到用人单位录用通知的当天,刘某、何某第一时间向詹同连报告了喜讯,并表示要做一个像詹同连那样的人,报效国家,造福家乡。近5年来,詹同连先后资助刘集镇10多位贫困大学生6万多元,帮助他们完成了学业,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2017年,凤台县的扶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主动请缨,承担了丁集镇郭徐村6个贫困户的脱贫任务,仅詹同连一人就捐助2万元进行帮扶;次年春节前夕,他还购买了价值2万多元的大米、面粉、食用油送到郭徐村党支部,对全村的贫困户逐一登门慰问,让他们过个温暖而快乐的春节,激励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2018年,他又主动向县工商联扶贫点——大兴镇赵王村资助3万元,并吸收该村扶贫户中的10名青壮年到自己的市政工程公司就业,使他们按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对五保老人、困难家庭的老党员,他更是关爱有加。每年春节前,他都要拿出万元以上的资金购买生活必需品,登门入户慰问山口村的五保老人。这一做法,他一坚持就是20年。2021年和2022年春节期间,他还先后向刘集、城关两个镇敬老院,困难家庭老党员,散居的五保户捐资4.7万元。仅近5年来,他累计资助困难的老年群体和“一人家庭”的独居老人就超过了20万元,赢得广大村民的交口称赞。

善举惠桑梓

詹同连祖居凤台县刘集镇山口村,该村紧靠淮河,解放前十年九灾,非涝即旱,村民们祖祖辈辈逃荒要饭。解放后,深受水灾之害的山口村群众积极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其父詹可和是位老党员,年年冬春带领一家人积极参加治淮工程,并教育子女:“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全靠共产党,要铁心听党话、跟党走!”

詹同连自幼就把父亲的教诲记在心中,高中毕业后他回到村里创办了机械施工队,把家有机械的父老乡亲组织起来,在县城和城郊一带包揽工程。他以勤奋创业,以诚信待人处事,为施工队赢得了信誉,也获了大家的认可。200412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随着工程项目签约越来越多,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詹同连又办起了操作技能培训班,一年两期为村里义务培训施工机械操作员,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施工队的口碑越来越好,承接的工程越来越多,山口村的施工机械台数也在逐年增加,从开始时的不到10台,到2022年已发展到500多台。如今,村民们的腰包鼓了,村庄变美了,詹同连也早已转行离开了村子,但每当村民们提起他时,总是赞不绝口,连伸大拇指。

淮王鱼是淮河中游的名贵鱼种,前些年由于只捕不养和淮河水质污染,濒临灭绝。詹同连投资200多万元,与其父接力创办了淮王鱼研究所,建起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繁殖基地,如今年产量都在2万斤以上,市场价格每公斤200元左右。研究所实现了从“保护-繁殖-餐桌”的质的变化,繁殖的淮王鱼已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认可为优质水产品。更可贵的是自2000年以来,他每年都要把研究所繁殖的淮王鱼苗向淮河无偿投放万尾以上,让淮王鱼在淮河再生繁殖,逐步走上两岸普通百姓的餐桌。

为支持抗洪防汛和战胜新冠病毒,2020年以来,詹同连还先后向刘集镇防汛一线、城关镇抗疫一线分别捐赠了数万元的资金和急需物资,用他的一次次善举造福桑梓、惠及乡邻,在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中,体现了一名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