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享誉中外的画坛巨匠徐悲鸿
今年9月26日,是享誉中外的艺术大师、新中国美术的奠基人徐悲鸿先生逝世70周年纪念日。他的崇高品德和杰出的艺术贡献引人追思、令人难忘。
新中国建立之初,美术领域的工作方兴未艾,悲鸿先生不负众望地挑起了一副副重担。但因长期的拼命工作,积劳成疾,他不幸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他的家人根据他的遗愿,将他创作的1200多件作品,他一生节资收藏的历代名画家的1200余件作品,还有各种碑帖、图片等美术资料共5万多件,全部献给了国家。当国家决定建立徐悲鸿纪念馆时,他的夫人廖静文女士又将他生前居住过的北京一套四合院无偿地捐给国家。嘉言懿行,令人钦佩。
一
前不久,笔者拜访了上海市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悲鸿先生的侄子徐翼阳老师。沉稳、儒雅的徐老师虽已年近九秩,却是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此次见面,徐老师还送了我一本 《徐悲鸿研讨文集》。
徐老师说:“我到北京学习后,有机会常去看望伯父,他身体不是很好,可又是那样的忙,每次见面,他总要叮嘱我珍惜学习机会,将来报效国家。”徐老师说:“我生肖属狗,伯父还特意为我画了忠犬图。”徐老师说,他最难忘的是伯父离去的那一天。“那时,因我正在集训,开始不知道,还是战友给我看了 《人民日报》 后才得知噩耗,我一下子惊呆了!当天下午,敬爱的周总理就赶到医院吊唁,总理心情沉重,凝视着伯父遗容,久久不忍离去。总理和伯父早年相识在巴黎,他们一见如故,胜似亲人。”
二
1895年,悲鸿先生诞生在宜兴屺亭桥镇,父亲是位小有名气的画师,为人良善厚道,穷人家有人故去,请他画像,他常常分文不取。悲鸿先生不仅继承了父亲的画艺,也继承了父亲的善德为人。他6岁跟父亲习文,9岁由父亲开蒙学画,很快便显现了他在绘画方面的天赋。14岁随父外出卖画谋生,艰辛的生活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性。1915年他只身前往上海,寻求半工半读的机会。
尽管生活屡遭坎坷,可悲鸿先生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一次,他给商务印书馆画了一幅自荐作品 《奔马图》,该馆审美馆馆长、岭南派画家高奇峰看后惊叹不已,盛赞此画“虽古之韩斡无以过也”,把悲鸿先生比作唐代画马出名的韩斡,并将此画刊印发表,这是他画的马第一次正式出版。1916年初,他在上海仓圣明智大学(英籍犹太人哈同所办)征集的仓颉(传说是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始人)画像中脱颖而出名列榜首,因此被该校聘为美术教授,那年他才21岁。在那里,他认识了康有为,并拜康氏为师,学习书法。康氏很赏识他的画,让他去北平找自己的大弟子、著名剧作家罗瘿公,为他谋划赴法留学事宜。在罗家,他又结识了梅兰芳,并为梅兰芳画了一幅戏曲写真图 《天女散花》 ;罗氏看后十分欣赏,引荐他去找当时的教育总长傅增湘,为他争取赴欧留学费用。在等待出国的日子里,他又有幸认识了北大校长蔡元培,蔡氏爱慕他的才华,特聘他为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教授人物画。
北平浓郁的新文化运动氛围,深深影响着年轻的悲鸿先生。1918年,他在北大作 《中国画改良之方法》 的演讲时,提出了“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采入者融之”的观点,得到不少有识人士的呼应。当公派留学通知下来后,北大教授刘半农专设欢送宴。上海 《申报》 还作了专题报道称:“徐悲鸿为中国公派留学美术第一人。”此时的他已是一位既有思想又有一定阅历,并被北平文化界熟识的艺术家了。
1919年5月,悲鸿先生抵达巴黎,开始他长达8年的留学生涯。他从西画的基础素描习起,后考入法国国立美术学院,着重研习西方美术历史和西方绘画。8年间,他刻苦、奋进,有时钻进博物馆临摹名画就是一整天,常带的只是一瓶水、一只面包。他的勤奋、自励令他的老师们都为之赞叹。短短几年,他的绘画水平已达到与欧洲同时期名画家齐名的程度。有一年,他有9幅作品同时入选法国全国性的画展,这在整个欧洲美术史上也是罕见的。
1927年,荣归故里的他踌躇满志,欲对国画予以变革。传统的国画以临摹为主,但他主张绘画应以素描、写生为基础,他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位素描技艺的传导者。然而,卫道士们以“不师古人,不足以言画”来攻击他。他就开始着眼于发展美术教育。最初,他受田汉之邀,在上海筹建南国艺术学院。以后又穿梭在南京、北平等地,他的主张在中央大学(现南京师大)得到了广泛呼应。他爱才、惜才,唯恐埋没人才。他和张大千、谢稚柳、颜文樑、黄宾虹、潘天寿、秦仲文、叶浅予等著名画家都有过愉快的合作。他为中国新美术的复兴披荆斩棘,赢得了人们的尊重。齐白石曾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悲鸿先生也。傅抱石先生也曾说:“没有悲鸿先生的指教,就没我傅抱石今天的成就。”蒋兆和先生坦言:“为了振兴艺术,徐悲鸿不知帮助过多少像我这样的青年。”悲鸿先生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为了久负盛名的大画家,如:吕斯百、吴作人、李苦禅、刘勃舒、萧淑芳、哈琼文、张苏予、王学仲、靳尚谊等,在谈起悲鸿先生时,他们都热泪盈眶。
三
特别难得的是,在民族危难之际,他始终把崇尚真理、追求光明置于第一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以画笔为武器,投身抗日斗争。他的写意油画 《叔梁纥》 《愚公移山》 等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他的动物画更兼有拟人风格。他画的马被称为画坛一绝。其实,他是通过马的昂扬不屈,来鼓励国民不畏失败,勇敢战斗。他曾在一张马图上题曰:“直须此地非长夜,漠漠穷荒有尽头”。他告诉人们:漫漫长夜定会过去,黎明定将到来。对战乱下的民众,他充满了慈悯。1939年,他随中大西迁重庆,住磐溪。这年除夕,他在嘉陵江边散步,遇见一乞讨贫妇,心生震撼,回到家中连夜画了 《巴之贫妇》,他还将精心绘制的奔马图送给素昧平生的穷苦人。
1933年,悲鸿先生自筹资金携带自己以及购买的齐白石等名作前往欧洲巡展,受到热烈欢迎。巴黎美术馆鉴于门票等收入甚丰,购藏了他的 《古柏》 、王一亭的 《达摩》 等12件展品并专辟一中国画室。此后,他更加频繁地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义卖,其中就有七下南洋的动人故事。他还曾想去美国举行画展,为抗战筹更多款项,后因战事吃紧而没成行。1939年,他再次抵达新加坡举行画展义卖,时在 《星洲日报》 任职的郁达夫,在报上发表了 《与悲鸿的再遇》 一文,称赞他艺术报国的苦心,更赞赏他作品的爱国情怀。接着,他又在边城保山、大理等地举办画展义卖。当时一匹马在市场上也只有80元,而他笔下的一匹马已达300元。
他将义卖所得全部捐给危难中的祖国,而对自己的生活近乎苛刻。在重庆磐溪生活时,他住在一间不大的卧室并兼画室里。他每天到嘉陵江对面的中大授课,中午就靠一块红薯充饥。他以自己默默的奉献追寻着真理。
1942年10月,刚从南洋归来的他,赶到重庆市中心的“中苏文化协会”,观看第一届全国木刻展,来自延安的版画家古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 《全国木刻展》 一文中写道:“发现了中国艺术界中一卓绝之天才,乃中国共产党中之大艺术家古元。”这样的措辞,在国统区是会迎来杀身之祸的,对此他毫不畏惧。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尽力花巨资从藏家手中购得历代名画。他对夫人说:“我收藏名画,是为了让更多的国人看到自己的民族遗产!”1944年,为赎回 《八十七神仙卷》 要耗资数十万,他日夜作画,由于劳累过度,他大病一场,入院治疗数月。周恩来闻讯,委托郭沫若前去探望,他深为感动。1946年,他出任北平艺专校长。临行前,他去看望郭沫若,偶遇周恩来。周恩来鼓励他:“办好北平艺专,努力为人民培养一批有能力的美术工作者。”
四
当解放战争的炮声隆隆响起时,国民党反动政府提出了一个千人计划,要知名人士跟着国民党撤离大陆。在党组织的帮助下,他不仅自己拒绝,还劝说他敬重的傅增湘、齐白石等人,以及身边的吴作人、叶浅予、董希文等人都留了下来。当解放军兵临城下,在傅作义将军主持的知名人士座谈会上,他勇敢地进谏,希望傅将军能顾全大局、顺从民意,使北平免遭炮火摧残。
1949年春天,为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周总理在北京饭店举行盛大宴会,悲鸿先生应邀出席。席间,总理走到他面前,与他亲切话叙,宴会后又专门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和美术界的情况。临分手时,总理还一再叮嘱他:“要保重身体!到时会有很多工作要你承担起来啊!”国家领导人的关怀,让他兴奋异常,回到家中,他作了一幅 《奔马图》,并题诗言志“百载沉疴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表达自己对新中国诞生的喜悦之情。是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他为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不久他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首任主席和全国文代会主席。他抱着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更加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自上世纪40年代中期起,他的血压一直很高,高压常超过200。身体的虚弱,使他非常痛苦,但只要身体许可,他会认真回复来自全国各地热爱美术青年的来信。他关注着国家建设,当从报上得知国家要根治鲁南、苏北的水患,要搞水利工程,他抱病前往工地,整整两个月,画工地速写,构思工地热火朝天情景的巨幅油画。全国劳模大会在京召开,他带着教师们为劳模作画,他还为黄继光母亲戎冠秀等人画素描等画作多幅。只要身体许可,他还会持续几十年来的习惯,一天连续作画十几小时。他曾随郭沫若为团长的新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在布拉格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回国后创作了一幅描绘 《南京解放消息传到大会现场》 动人情景的画作,因耗费了极大的心血,画完此画,他又一次病倒了。不等身体恢复,他又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和创作中。连续创作了 《人民的毛主席》 等油画,还有国画 《奔向太阳》 等讴歌新中国的作品,他还构思创作油画 《鲁迅与瞿秋白》 等作品初稿。
1953年初春,他又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 《奔马图》,并题上“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再次抒发了自己对新中国的理解和他毕生追求的理想。此时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在脑溢血病症尚未全部消除的情况下,他常拖着疲惫的身体前往美院,他从一个教室慢慢走到另一个教室,检查学生的绘画习作……眼看暑假快到了,各个系都有即将毕业的学生,他顾不上身体不适,坚持要给他们上课。他对夫人说:“我要在他们离校前,把我的知识尽量多传授给他们,以后就没有机会了。”暑期,他送走了毕业班的学生,连走路都感觉重心不稳的他,又开始为中央美院和浙江美院组织的青年教师进修班授课。
9月22日,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在京召开,在第一天上午的会上,总理发表讲话,悲鸿先生作为大会执行主席,一直陪坐在主席台上。中间休息时,总理担心他身体,劝他先回去休息,可他却坚持与会。晚上又参加了欢送波兰代表团的晚会。就在晚会上,脑溢血又一次复发。虽经大力抢救,由于病情太重,3天后的早晨,一代艺术巨匠溘然长逝。是年12月12日,周总理出席在北京举办的“徐悲鸿遗作展”。总理仔细地观看展品后,指着挂在遗像两侧、悲鸿先生亲笔书写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联,对他的夫人廖静文说:“徐悲鸿就有这种精神!”总理还特意嘱咐:出版徐悲鸿画集时,要将这幅对联印上。
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悲鸿先生虽然仅存在了58载,但却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他把毕生的心血浇灌在他的作品里、挥洒在讲台上、深耕在社会实践中,他为后人谱写了精彩的人生画卷。斯人已远去,风范永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