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期●时事纵横●

“一带一路”十年 开拓惠及世界幸福路

作者:易化


金秋十月,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并为来华出席高峰论坛的嘉宾举行欢迎宴会和双边活动。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回顾十年成就,总结成功经验,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强调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

来自151个国家和4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来华参会,注册总人数超过1万,体现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巨大感召力和全球影响力。高峰论坛期间,各方共形成了458项成果,数量远远超过第二届高峰论坛。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得到与会代表和国际人士的积极肯定与高度评价。

2013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并被简称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历经十年,取得了重要成果,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重温倡议提出的时代背景,回眸它所取得的成就,展望它的未来,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带一路”提出的历史背景

十年前,习近平主席首次倡议“一带一路”,与当时中国和世界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有密切关系。

从世界经济来看,首先,2008年至2011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发达经济体陷入长期停滞,市场出现萎缩,世界金融资金流向发生改变,经济全球化出现逆转,中国需要调整过去30年来以西方市场为主的开放格局,在发达市场以外开辟新的增长点。其次,在金融危机之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市场,而“全球南方”长期处于资金、技术和市场的边缘。这就造成了全球市场缺乏资金、缺乏基础设施、缺乏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一带一路”恰恰可以填补上述空缺。

从中国经济来看,一是国内的大型基建设施基本建成,全国范围的高速公路、铁路、电力、通讯网络基本完善,中国强大的基建能力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二是人民币升值的趋势明显,中国的对外经济重点从出口商品逐步导向对外投资,中国大量富余资金需要走出国门,寻找新的投资方向。三是中国的产业链紧跟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国门,中欧班列的开通,使我国西部大开发与国际大通道相关联,既满足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又打通西北、西南通道,商品、资金有了新的循环余地。

“一带一路”不是简单地造桥修路,而是我国在世界和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时的战略考量,是国家下的一步先手棋。这不仅是中国的主观战略需要,也不仅是某些国家对中国投资的依赖,而是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

“一带一路”十年取得丰硕成果

十年来,“一带一路”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形成了跨国经济合作的基础框架和发展态势,是中国在经贸、人文等领域向全球提供的重要方案和国际合作平台,五大合作重点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多方合作对接不断深入,国际合作架构基本形成,“一带一路”大家庭不断扩容。截至20231月,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协议的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伙伴遍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GDP总值为20.03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为23%;人口总数为36.8亿,占全球总人口比重为47%。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与17个国家签署了“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23个国家建立了“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二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根本原则,以“六廊(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六路(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空间综合信息网络)”,“多国(一批先期合作国家)”,“多港(若干保障海上运输大通道安全畅通的合作港口)”为主体框架和工作重点。铁路方面,老挝的中老铁路、印尼的雅万高铁开通运行,拉合尔橙线轨道交通、匈塞铁路、中泰铁路等建造顺利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中线铁路升级改造,中吉乌铁路即将开工。公路方面,中巴经济走廊两大公路顺利完工交付通车,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通车成为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下第一个落地项目。近些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0%左右。

三是经贸畅通得到保障,共建国家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提高。“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进一步开放增添了新动力,中国与沿带沿路共建国家已签署或升级15个自由贸易协定,正在谈判中的有9个,正在研究中的有6个。我国在上海连续5届举办世界唯一的“进口商品博览会”吸引了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参展,其中包括60%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出席。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至2022年,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货物进出口贸易额由1.04万亿美元增长至2.07万亿美元。中国已同法国、意大利、韩国等10多个国家建立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将中国的优势产能、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有效对接,实现“1+1+1>3”的效果。投资规模逐年攀升,资金融通渠道不断拓宽。2013年我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金额为126.3亿美元,2021年达241.4亿美元,8年间共增长91.1%。

四是金融合作机制不断健全,资金投融资市场开拓。中国与共建国家推动了大量区域内金融政策对接与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开辟投融资新路径。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超过4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29个国家和地区授权31家人民币清算行,同时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签署加强第三方市场投融资合作谅解备忘录,金融合作机制得到加强。多边合作机制与融资渠道不断拓宽,“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成立以来,已经拥有105个成员,覆盖全球80%的人口和65%的经济总量。截止20235月,亚投行共批准27个投资项目,总投资金额达412.2亿美元,其中基础设施和能源开发投资占50%。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得到了加速。

五是人文教育、医疗卫生领域交往合作加强。人文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文化交流项目,中国设立了政府奖学金“丝绸之路”项目,每年为1万名沿线国家优秀留学生提供来华学习奖学金。中国与159个国家和地区合作举办孔子学院(课堂),建设23个鲁班工坊和郑和学院等海外中心,不断深化及完善中国-中亚、中国-中东欧教育交流合作。“一带一路”还推动医疗卫生交流合作。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积极推动建设“健康丝绸之路”,中国援外医疗队目前在全球56个国家设有115个医疗点,累计已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余人次,共计诊治各地患者2.9亿人次。

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全球民意调查显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受访者普遍认为“共享发展成果”(53.65%)、“拓展国际市场”(51.54%)、“加强基础设施”(44.47%)是“一带一路”给本国带来的突出影响。

“一带一路”给沿线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中亚地区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首倡地,也是互联互通的标杆地。十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先试先行,在发展战略对接、合作机制建设、重大项目推进等方面结出累累硕果,为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了现实、便捷的途径,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示范效应。由于乌克兰危机,中亚国家过去出口俄罗斯或经俄罗斯出口欧洲的通道被西方国家制裁和封锁,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不仅可以为中亚国家提供前往东南亚、东亚的大通道,还可以为它们开辟前往欧洲的替代通道,中亚国家的货物可以最终到达欧洲,中国也成为中亚国家出口的重要替代市场。中国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新能源、人工智能、5G等领域具有突出优势,能够为中亚国家跟上时代经济发展的步伐提供大力支持。202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提前实现700亿美元贸易目标,其中,中国自中亚国家进口农产品、能矿产品同比增长超过50%,对中亚国家出口机电产品同比增长42%。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存量超过150亿美元,累计完成工程承包营业额639亿美元。中国已是中亚国家最大或主要投资来源国。

共建“一带一路”中非合作结硕果。2013年以来,中国在非洲参与建设6000多公里铁路、6000多公里公路、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蒙内铁路、亚吉铁路、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非洲疾控中心总部等一系列标志性工程已建成或在建,有力促进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企业建设了非洲一半以上无线站点及高速移动宽带网络,累计铺设超过20万公里光纤,服务超过9亿非洲人民,使非洲人民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今年8月,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在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上高度评价中国为非洲带来的基础设施与能源建设投资,认为这不仅推动了经济多元化发展,还改善了非洲一体化水平。中国是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对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2022年,中非贸易额为2820亿美元,占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20%21个非洲国家已经享受98%输华产品零关税待遇,非洲1218项农产品在“绿色通道”项下获得输华准入。2022年,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70亿美元,是2013年的1.8倍。目前,共有3000多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设厂,从传统的制造业、工程建设等领域扩大到科技、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中国已在非洲建成十余所鲁班工坊,有力促进非洲职业教育发展创新。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建设了25家经贸合作区,由点及面推动非洲工业化。充分发挥非洲水能、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特点,中国已在非洲实施南非龙源电力德阿风电项目等数百个清洁能源发电和电网项目,助力非洲发展绿色经济,解决非洲工业化发展能源短缺问题。此外,中国支持非洲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同非盟和各国发展战略进行对接,不断推动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前发展。2022年,约翰内斯堡智库伊奇科维茨家庭基金会发布报告显示:77%的非洲青年认为中国是对本国最具影响力的外部力量,高于美国和欧盟。

“一带一路”十周年见证中阿合作蓬勃生机。中国与21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将“一带一路”倡议同阿拉伯国家发展战略进行有机结合。中国多年稳居阿拉伯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中阿贸易额从2012年的2224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4314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近一倍。双方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实施200多个大型合作项目,合作成果惠及双方近20亿人民。中阿基础设施合作成果造福双方人民,这些项目包括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中沙延布炼油厂、阿布扎比哈利法港二期集装箱码头等。近年来中阿双方在创新合作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中国的5G技术、北斗导航、大数据中心等助力阿拉伯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数字经济跨境电商的普及让更多中阿民众体验到对方的优质特色商品,双方开展经常性的科研培训项目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在人文交流方面,双方互办艺术节、民间交流活动等,“中文热”则在阿拉伯国家掀起了新的热潮,许多国家正将中文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近年来国际上已有多项民调报告显示,阿拉伯国家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不断增加。阿拉伯朋友特别是青年一代,将中国视为真诚、友爱、可信赖的朋友。

共建“一带一路”给欧洲国家和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的成就令人瞩目,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到黑山南北高速公路优先段,从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到匈塞铁路,在欧洲地区开展的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凸显了互利共赢、环保可持续及高效益的特点。这些项目质量高、成本低、建设时间短,为促进欧洲互联互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企业参与的欧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效帮助欧洲民众缩短了出行距离、实现清洁出行。中欧班列自2011319日首列开行以来,经过十多年的运行,已经从108个中国城市抵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6个城市,到2022年底,累计开行量达到6.2万列以上,货物价值累计达3200亿美元以上,运输货物品类达53大门类5万多个品种,成为国际贸易陆路大动脉,创造出一条互利发展、合作共赢的“新丝路”。

“一带一路”未来将继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西方国家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一开始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不屑一顾,认为这个项目难以进行,风险很大,不用理会。当“一带一路”越来越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欢迎并取得实际成果时,西方舆论的攻击随之而来,诸如“新殖民主义论”、“债务陷阱论”、“中国地缘政治论”、“中国输出价值观论”等等,不一而足。面对西方对华抹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常清楚,中国的倡议和实际行动给当地的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是不容抹杀的。从2022年起,西方国家开始“抄作业”,美国、欧洲、日本相继提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然而,这些计划要么停留在“画大饼”、资金没着落,要么附加政治条件、干涉别国内政,要么工期一拖再拖,建成遥遥无期。可以说,在资金、技术、装备、人力资源上都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

共建“一带一路”走过十年,给世界带来引人注目的深刻变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作为长周期、跨国界、系统性的世界工程、世纪工程,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一个十年只是序章。从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共建“一带一路”将会更具创新与活力,更加开放和包容,为中国和世界打开新的机遇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