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不上是新潮老人,但对移动通讯和互联网却很熟,已使用智能手机多年了。我通过微信“朋友圈”了解新闻、获取信息,进行社交,也是自得其乐。
“朋友圈”是一个由熟人、半熟人组成的关系圈,是现实社交在网络世界的延伸,也是个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我也给自己立下了规矩:发的图片,或写或转的文字,不涉密、不涉个人隐私、不危害社会和他人。
我的朋友圈主要有四类,一是家人和亲人,二是同学和同事,三是文学圈的朋友,四是在社会生活中接触到的其他行业朋友。所涉内容,上到国家大事,小到男女情事。从受益匪浅的哲理、名句、名言,到一些真切且有才的段子,林林总总,丰富多彩。
“朋友圈”是爱心圈。通过“朋友圈”这一平台,交流文学创作,积极宣传正能量,是我的主要目的。当我了解到一位年轻人身患白血病,两个疗程后倾家荡产、债台高筑,便写文在“朋友圈”呼吁,于是得到多人捐赠,其中有位盐城中学高中生,放弃高考结束后去西藏旅游计划,将自己多年攒的全部奖学金4300元,捐助给这位白血病人。于是,我又在“朋友圈”撰文高度评价了这个品学兼优的爱心学子。
“朋友圈”是幸福的圈。图文五花八门,有气氛轻松的晒照、吐槽,也有生活百态、养生秘籍、名人秘史等内容,传递着快乐和社会正能量。我经常收到一些好友的点赞或评论。不管是谁,不论褒贬,我都心生感激。当我看到“朋友圈”的好友落寞时,默默给个赞鼓励一下;当看到的好友在“朋友圈”意气风发时,也会悄悄发个信提醒一下。当有好朋友久不出现时,我也会通过微信了解一下近况。我有亲人家人不在一个城市,有了“朋友圈”这个群,家里有什么需要公开讨论的事,也可在群中通报,交流观点和看法,最后形成共识。一家人在“朋友圈”其乐融融,很是幸福。
“朋友圈”是开放的圈。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要做到冷静、理性、甄别真假。心灵鸡汤能励志上进,发多了也会觉得有点“虚”;旅途见闻能开阔眼界,发多了也会觉得缺乏新意。在这个“圈”里,认识多年、感情深如兄弟姐妹的是朋友,只有一面之缘、彼此知之甚少的也是“朋友”。当这些人统统进入一个“圈子”,你就会发现,此“朋友”非彼朋友。一旦过于依赖这个“圈”,就容易迷失方向。除了令人生厌的广告、营销帖子外,那些明星八卦、小道消息的频繁出现,也会让人心生反感……一旦“朋友圈”成了无所不包的大杂烩,也就没了朋友间的那份简单、纯洁。
“朋友圈”终究是虚拟的社交工具,不能过于依赖,更不能沉溺其中,以至忽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因此,在纷纭芜杂的网络信息面前,我们还是要保持一份清醒、一份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