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1期●随感录●

无愧于俸禄

作者:季音

  
  
  
  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是个十分关心民间疾苦的人,他曾先后任江州(即今江西九江市)刺史和苏州刺史。在苏州任上的时候,有一年发生了饥荒,百姓生活困苦,纷纷往外乡逃亡。作为地方官员的韦刺史十分焦急,抓紧抚恤灾民,但流亡者仍不绝于途。这使他昼夜不安。他在一首寄赠友人的诗里,抒发了他沉重的心情:“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往事茫茫难自料,春愁踏踏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这首感怀诗的重点是后两句。意思是说,他虽然疾病缠身,却依然思念着荒芜的田野和饥民,一个人睡在床上愁肠百结,联想到白己享受着朝廷发给的体钱,而他管辖下的黎民百姓却在四处流亡,内心深感惭愧。这里说的“俸钱”,就是当时官吏所得的俸金,又称俸禄、俸银。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国家发给的工资。
  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员,能如此自觉地把国家给他的报酬,与本人政绩联系起来自省,责备自
  己拿着丰厚的俸钱,却未能为百娃解除饥寒。这种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颇值得今人学习。
  当然,今日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不能与封建时代的官员相提并论。我们的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或曰人民公仆,他们的唯一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是无条件的,决不能以工资的多寡,作为检查自己工作的尺码。但是,是不是也应当时时这样扪心自问:人民供养了我们,而我们有没有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呢?经常地想一想这个问题很有必要,这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不相悖,而是根本上一致的。
  我们的许多干部,都是整年辛辛苦苦地工作的,他们不怕劳累,不计报酬。不少部门和基层的领导干部,长期没有节假日,双休日制度与他们无缘。应当说,他们无愧于人民的期望,当然更无愧于俸禄。但无庸讳言,也有些干部却与此相背,他们不真心实意地对待工作,而是糊弄上级,糊弄人民,这样的干部也不鲜见。前些时候。我在报上读到一篇报道:3月12日植树节,某省省委书记和省级机关干部一起参加植树活动,去了一大车人,从表面上看,似乎忙忙碌碌地干了半天,但实际上只载了16棵树,而且这些树坑都是事先挖好了的,只消往坑里埋些土、浇些水就算了事。这位省委书记看到这种情景,十分气愤,狠狠批评了有关干部这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的思劣作风。他说:“我们有些干部拿着国家和人民的俸禄,却没做多少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实事,而是醉心于走过场,搞形式,与党和人民要求格格不入。”这位领导同志批评得好,批评得中肯。
  我们的国家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的也罢,做一般工作的也罢,都是人民供养的,也就是说“拿着国家和人民的俸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情况好转,工资收入也随之增加,特别是最近两年,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有较大幅度提高,大家皆大欢喜。但当人们高高兴兴地去领取工资的时候,你可曾想过,这时期里你所做的工作,是否符合国家与人民的要求?是有愧于还是无愧于人民给你的俸禄?每一个国家干部难道不应当对此做出毫不含糊的回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