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1期●故事会●

血染的红旗

作者:徐道明口述陈维安整理

    
  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取得淮海战役胜利后,又浩浩荡荡地向南进发。
  初春天气,春寒料峭。江北平原公路上一辆辆汽车拉着大炮,车轮滚滚,尘土飞扬。小道上、田埂上一支支解放军队伍昂首阔步,急速向南挺进。一队队老百姓组成的支前大军,有推着独轮车的,有用扁担挑着担子的,他们帮部队运送着粮食和弹药,与部队一起有序地行进在江北大地上。
  3月15日,华东野战军第二十军抵达江苏省扬州市东南口岸地区,进行渡江战役的组织准备。经过一个多月的重点侦查,我军查明了扬州以东沙头嘴至龙梢巷沿岸40公里内的敌情、工事等情况。
  战士们盼望已久的渡江战役即将打响。在江北岸近江堤的村落中,许多房屋的墙上都用石灰水写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标语,它时时在激励着解放军战士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斗志。不少战士换上了解放区老百姓千针万线缝制的拥军鞋,拥军鞋的鞋底上有用丝线绣的“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字样,战士们决心不辜负老百姓的期望,穿着拥军鞋踏上江南的大地。
  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令》。21日午夜,战士们紧握钢枪,潜伏在长江北岸江堤背后,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江南,急切地等待着军部信号弹升空。此时,江堤上站着一名年轻的指挥员陆金根,他两眼炯炯有神地正视着前方。他的老家是江苏江阴。他家祖祖辈辈靠打渔为生。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的炮火打沉了他家的小渔船,他的母亲就死在日军的炮火下。为报仇雪恨,他参加了新四军。渡江前,他已是二十军六0师一八0团渡江突击连中的一名排长。此前,他曾接受渡江突击连连长的委派,代表渡江突击连在军党委召开的扬州誓师大会上,接过军部首长授予的“渡江突击连”大旗。
  陆金根排有一名小战士,山东烟台人,大家都叫他小张。由于他擅长说快板,所以大伙送他一个雅号“快板张”。此刻他的两眼紧紧盯着排长陆金根,悄声地问道:“排长,红旗呢?”陆金根解开上衣的钮扣,从怀里拿出了红旗,又用手向“快板张”做了一个动作,示意红旗放在怀里是最保险的。见此情,周围的战士们都会心地笑了。陆金根放好了红旗,扣好钮扣,又拍了拍胸脯,意思是请大家放心。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战士们都心急如焚。小张又冲口而出:“信号弹怎么还不放?”排长瞪了小张一眼,示意别急,等命令。“砰砰、砰!”就在此时,三发红色的信号弹升空了,几乎同时,排列在江北岸的数百门大炮一齐吼叫起来;随着大炮的吼叫,轻、重机枪也纷纷吐出火舌,子弹带着战士们满腔的怒火狂泻在敌人的阵地上。在火光与浓烟中,随着一声声巨响,敌人的碉堡被炸飞了,没被炸死的敌人鬼哭狼嚎,四处逃窜。此刻,渡江突击连的战士们迅速地将藏在油菜地里的一艘艘木帆船搬上堤岸,在连长的统一指挥下,各突击小组的战士们把木帆船扛上肩头,准备走过江边的烂泥滩,然后再把船放入水中,准备渡江。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被打懵的敌人似乎如梦初醒,凭借着他们精良的武器,向北岸疯狂地作着垂死挣扎。突击连的木帆船还未放入江中,已有20多名战士倒在了敌人罪恶的子弹下。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陆金根带领着14名战士跳人了一只刚刚入水的木帆船,他一面指挥置放在船头的重机枪向敌人开火,一面又坐定在右舷,指挥战士们划桨,同时指挥着木帆船多次躲过了敌人的炮火曲线前进。面对敌人的垂死挣扎,船上的战士把牙齿咬得格格响。有的战士愤怒地吼道:“别看你们现在嚣张逞凶,再过不久就看我们怎么来收拾你们。
  突然,由陆金根指挥的木帆船在原地打起转来,接着又向下游漂去。原来排长陆金根已中弹倒在船上,班长的右手也受了重伤。同船的战士迅速地替补排长、班长的位置,拼命地摇着桨,帆船又向长江南岸急驶而去。很快,战士们发现排长陆金根紧闭着双眼,他的胸膛被鲜血染红了。战士们大声喊着排长,用手使劲地推着排长,但排长再也听不到声音了。战士们眼中噙着泪水,把对敌人的一腔仇恨全使在划桨的双手上。船离南岸越来越近了,岸上四处逃窜的国民党官兵已清晰可见。帆船还未在南岸停稳,就听见连长一声令下,战士们紛纷跳下船去,他们一边涉水冲向岸边,一边用手中的冲锋枪、步枪、手榴弹向敌人扫射和投掷。“冲啊!为排长报仇!”的喊叫声一阵接一阵,与陆排长同船的“快板张"背着排长陆金根,艰难地迈着步子,他想让牺牲的排长一起踏上江南的土地,分享渡江胜利的喜悦。
  在我军猛烈的攻击下,敌人的滩头阵地很快地被我渡江突击连占领,小张从排长怀里取出了红旗,但这面红旗一时却展不开来,原来它已被排长的鲜血所沾住。当红旗终于被展开时,大家发现这面红旗上竟留下了十六个弹洞。小张迅速拿起这面红旗奔上敌人滩头阵地的制高点,把它插在制高点上。战士们望着这面血染的红旗,眼泪止不住地夺眶而出。不久,长江南部被我军全部占领,在战士们喜庆胜利的欢呼声中,这面血染的红旗在江南大地上迎风招展,招展……


上一篇:感动学员的观众下一篇:新疆记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