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3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踏先烈足迹 扬铁军精神

——记“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创业历程

作者:王强 陆大同

  
  
  
  浙江省长兴县槐坎乡、白岘乡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三面环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抗日战争后期粟裕率领的新四军苏浙军区的指挥中心所在地。1985年在槐坎乡温塘村建立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
  建馆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费的紧缺,纪念馆的展示手段日趋老化,参观人数逐年下降,以至难以维持。
  1994年梁奕建同志调任馆长,他头一件事就是抓教育基地建设,努力为国防教育架桥铺路。他认为与其坐等人家上门,还不如打出去扩大影响。他决心创办一个浓缩的展品图片展览。但这个图片展需经费6000元,而当时馆里还背着一万元债务,连电话都被停机了。梁馆长东奔西走,只筹到2000元:善解人意的妻子陈建梅看到丈夫为此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默默地拿出夫妻俩工作10多年积蓄下来的4000元。在同事们的协助下,梁馆长包揽了策划、编稿、摄影、美工、木工、油漆等全部活计,几个月昼夜奋战,终于完成了图片展板45块。他和同事们带着这组图片,到苏、浙、皖边区巡展3个月,所到之处,都受到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从此,梁奕建和全馆同志把这个图片展作为纪念馆的“拳头”产品坚持每年出去3个月,连续5年多在苏、浙、皖三省100多个乡镇巡展,跋涉5000多公里。他与职工一起肩扛、手拉,住在乡下,吃在农家,风里来,雨里去,由他亲自讲解的就达300多场次,扩大了宣传教育面,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为了展板维修和更新制作,他们又把目光投向创收。纪念馆周边地区荒山野岭上有许多形态奇特的树桩,几年来他们挖树桩,制作盆景,收入10多万元。有一年春节期间,雨雪霏霏,为了找理想的树桩,梁馆长和职工跑了50多公里的山路,爬上高山,终于挖到了不少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树桩。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解决了部分维修资金,使纪念馆的面貌日新月异。
  该馆干部、职工紧密团结,踏先烈足迹,创铁军业绩,在艰苦的工作岗位上,为谱写国防教育的新篇章尽心尽力,先后开辟了《长兴抗日烽火》(《勿忘历史,振兴中华》、《苏浙军区首长生平介绍》、《浙西丰碑》等展览。梁馆长还利用晚上的时间,加强军史研究,先后在国家级刊物或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14篇,在省、市、县级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1945年1月13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新四军苏浙军区指挥部在长兴槐坎乡温塘村成立,粟裕任司令员。在这块昔日英雄喋血、硝烟弥漫的土地上,至今尚有15幢粉墙乌瓦的古朴院落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其中有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及粟裕司令员的旧居……这些珍贵的遗址,已成为昔日悲壮历史的见证,今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但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加之分散、内有住户等原因,既不好修,也不能拆。有一户居民的儿子要结婚,但房子不好装潢,姑娘就不同意领结婚证,矛盾重重。对此,《浙江日报》作了报道。省、市、县领导非常重视,立即批示,要求做好纪念馆旧址的维修、保护、利用工作。长兴县委召开专题协调会,决定在全县迅速开展以“继承先辈志,奉献爱国心”为主题的保护维修旧址的捐款活动,与会者当场捐款4020元。后由宣传部牵头,在全县范围内共动员捐款189万余元,并采取了有效措施,解决了13户54间居民住房的搬迁,确保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全面维修、保护。为了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县有关部门多次派员去京汇报,终于在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将维修后的15处旧址,全部由县级文保单位直接上升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将这批旧址群誉为“江南的小延安”。
  
  为不断充实馆藏内容,增加纪念馆的厚重感,梁馆长先后数次在苏、浙、皖、沪、京等地开展文物普查、征集、收藏工作,使馆藏文物由原来的445件上升到846件,其中三级以上的文物227件,历史照片也由原来的400多幅,上升到600多幅,新增墨宝80多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纪念馆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参观人数也比以前增加了10倍多。尤其令人感奋的是,长兴县委、县政府鉴于纪念馆原址处于偏僻山区,近年特投资2300万元,在县城中心地带拆除楼房二幢,民房二万平方米,新建了一座气势不凡的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以展示各种珍贵文物。这样,不仅扩展了一个新的教育基地,还开拓了旅游资源。
  一个位于偏僻山区、只有4名工作人员的小馆,现已跻身全省、全国文明纪念馆先进行列。馆长梁奕建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了艰苦劳动,他先后被评为县、市、省劳模,并受到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的通报表彰。前不久,他又被评为全国文博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到国家人事部和国家文物局的表彰。同时,该馆成为省、市宣传工作先进集体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