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期●特稿●

违背历史宣扬兽性

作者:刘金

  
  
  刘金:小说《沙家浜》与京剧《沙家浜》(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同名。小说的几个主要人物——带领伤病员隐蔽在沙家浜养病治伤的指导员郭建光、开茶馆的老板娘阿庆嫂、土匪部队司令胡传魁,也与京剧《沙家浜》完全相同。不同的是,与新四军伤病员亲如骨肉的沙奶奶不见了。阿庆嫂的丈夫阿庆,在京剧中不出场。当胡传魁问起时,阿庆嫂说是到上海“跑单帮”(即个体商贩)去了。而在小说中,阿庆不仅出场了,而且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因此可以说,小说《沙家浜》,用京剧《沙家浜》几个主要人物,演了一出与京剧《沙家浜》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荒唐戏。
  在小说《沙家浜》中,京剧《沙家浜》最精彩的一场好戏“智斗”没有了。有智有勇,与胡司令及其参谋长刁德一斗争的阿庆嫂,在小说中变成了敬佩胡司令“敢打鬼子”、大白天在茶馆楼上与胡司令“睡觉”的女人。
  京剧《沙家浜》中智勇双全的政治指导员郭建光,在小说中被写成一个不智不勇、猥琐不堪的庸人。他带领隐蔽在芦荡里养伤治病的伤病员,竟遭日军突袭,不是被打死,就是被俘虏。“他已经没有办法了,胡司令几乎是他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
  请看,小说《沙家浜》把老红军出身的沙家浜部队的一名政治指导员扭曲、丑化、污蔑到了何等惊人的程度!
  另一方面,小说《沙家浜》将京剧和沪剧中那个土匪部队司令胡传魁,不遗余力地加以粉饰美化。作者借阿庆嫂之口,赞赏胡传魁“敢打鬼子”,令人“敬重”。
  作为当年新四军中的一员,抗战胜利后又与沙家浜部队同在华野一纵队的笔者,读了署名薛荣的这篇袭用京剧《沙家浜》剧名与阿庆嫂、郭建光等人名写成的小说,不能不惊诧,不能不愤怒。真教人无法理解:小说作者为什么要将英雄人物郭建光、地下党员阿庆嫂扭曲、丑化、糟蹋成这个样子?为什么要将可敬可爱的沙奶奶的形象整个儿抹掉?为什么要将新四军伤病员写成不是被鬼子打死就是被鬼子俘去?另一方面,对土匪部队司令胡传魁却又多方加以美化,以致使成了光杆子一个的郭建光,“只有依靠”胡传魁和被小说改造成为胡传魁姘头的阿庆嫂了。你看有多么荒唐啊!
  但是,推出小说《沙家浜》的《江南》主编,在答记者问时却说:京剧《沙家浜》“是一个‘高大全’的精神产品,是不符合历史环境的产品。而我们这个小说……是否定这种‘高大全’的形式的文艺创作,作者只是从人性化的角度,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创作。”我想请问这位主编先生:你说京剧《沙家浜》是“不符合历史环境的产品”,而小说《沙家浜》是“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创作”,究竟你心目中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曾经是新四军一个文艺战士的陈荣兰同志带队深入阳澄湖地区采风,获得丰富素材,组织文牧等沪剧工作者创作出来的《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的前身)“不符合历史环境”;而小说《沙家浜》的作者也许抗战时期还没有出生,不知新四军、日本鬼子、胡传魁土匪部队是什么样子,仅从京剧《沙家浜》中摘得几个人名和一个框架,就虚构出来的小说《沙家浜》,倒是“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符合历史环境的产品”呢?你这一论断,何以自圆其说,何能令人信服啊!至于你说的“人性化”,我不懂是什么涵义。倘以小说中阿庆嫂、阿庆、胡传魁、郭建光之间的性关系为人性、人性化,那么我要说,这种人性化人性观,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孟子一句话驳倒了。当时有个告不害先生是个人性论者。他有一句话:“生之为性。”具体点说:“食、色,性也。”结果被孟轲先生一句话问倒了:“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真的,倘把小说《沙家浜》中的阿庆嫂与胡传魁、郭建光……等人的性关系尊之为“人性化”,那么,狗、牛不是也要吃喝、也要交配吗?人性化和狗性化、牛性化又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