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期●特稿●
不要丑化英雄美化敌人
作者:蒋星煜
蒋星煜: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的京剧《沙家浜》,曾是“文革”时期8个样板戏之一。本来《沙家浜》这一剧本就相当完整,江青插手想搀进黑货时感到极难下手。《沙家浜》是中国戏剧工作者精心编写出来的优秀作品,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无可怀疑。
对于薛荣的中篇小说《沙家浜》的出现,我们感到实在难以理解。作者写作品总是有动机的,他想通过作品让读者学习“英雄人物”吗?在他笔下,阿庆嫂、郭建光已经不是英雄人物。让读者对日伪汉奸仇恨吗?也不能,他笔下的胡传魁也讲义气,仿佛忠义救国军并不是日伪的走狗,而是既“忠”且“义”,能“救国”的。他们救的是什么“国”呢?只有天知道!提高读者情操吗?提供有益的休闲文娱吗?介绍近代现代历史知识吗?都不是。
文学艺术作品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体裁,相互之间改编或改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一部(篇)优秀的作品得到改编、改写或扩编,扩大了影响,当然是值得欢迎的。纪实文学《红岩》被改编成歌剧《江姐》,受到了一致的赞誉,小说《林海雪原》被改编成京剧《智取威虎山》,也是成功的尝试。我们知道《红岩》与《林海雪原》都具有纪实的性质,相比之下,《红岩》的纪实程度更高于《林海雪原》,也就是说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或反面人物都有其生活中的原型,那是客观存在的革命历史,我们谁也无权利将英雄人物丑化、反面人物美化。《江姐》、《智取威虎山》完全遵循这—原则,仅仅在事件的集中概括、人物的典型化两方面作了加工,在文学性、艺术性两方面作了一定的加工而已,获得成功在意料之中。取材京剧《沙家浜》写成中篇小说,完全可以。但是,作者却走了一条和《江姐》、《智取威虎山》的作者完全不同的道路,不知他出于什么动机?他把心血用在丑化英雄人物阿庆嫂、郭建光的身上,用在美化勾结日伪的胡传魁身上,不仅全面歪曲了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斗争的历史,也使这一题材本来具有的政治思想性、艺术感染力荡然无存。
小说《沙家浜》的作者应该对三个问题作出正面回答:
一、他笔下的沙家浜及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和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广大史学家所掌握的材料完全相反,他有什么依据?应该拿出来公之于众。如果拿不出,应该说清楚其动机何在?
二、不论其主观上如何想的,他的小说《沙家浜》是对崔左夫的纪实报告、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作了彻底的否定。这在政治上、物质上和精神上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三、阳澄湖景色宜人,沙家浜因为新四军曾在这里坚持斗争获得胜利,所以便成了一个后人来此凭吊、怀念、学习的景点。阿庆嫂、郭建光更是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而现在小说《沙家浜》如此描绘,则沙家浜根本不是什么值得纪念的史迹,阿庆嫂、郭建光都不值得歌颂学习,对人们心理上感情上造成了巨大创伤,作者能辞其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