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9期●老战士专访●

思想教育战线上的“义务兵”王遐方

作者:刘艺昌 冯悦群

  
  
  “离休无所求,甘为孺子牛。心里装着党,再创新辉煌。这是总参离休干部王遐方的心声。
  他,在关心教育下一代的阵地上已奋战30多个春秋,跑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关心下一代的事业中。
  王遐方是一位1938年参加革命,1941年入党的新四军老战士。在一次公务车祸事故中,他重伤致残,左眼失明,右眼只有0.4的视力,左腿比右腿高出3厘米,还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疾病。1965年组织决定他离职休养。离休后,王遐方不甘心让国家养着,他调整了自己的人生航向,全身心地投入到关心教育下一代事业之中,当上了一名思想教育战线上的“义务兵”。30多年来,王遐方带着伤残的病躯,走遍了29个省、市、自治区,行程几十万公里。有时他一年要作上百场报告,走上万里路程,回上千封信,接待上百人来访。迄今为止,他已向全国各地党政机关、大中小学、工矿企业作报告2000多场,直接听众达200多万人。他在多所学校担任名誉校长、名誉教授及校外辅导员,一张张聘书都渗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他把三分之一的离休费和全部抚恤金投入到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之中。为了加强与全国各地的联系,他在家装了三部电话,一月电话费最多时达593元。要问他做过多少好事,挽救过多少失足少年,教育过多少迷途青年,他总是那句老话,“我是共产党员,是应该做的”。
  1984年,王遐方应邀赴河南安阳作报告时,发动当地老同志共同筹建起全国第一个关心下一代协会(后称关工委)。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锦涛亲自到安阳祝贺协会的成立,并讲了话。王遐方和吴运铎、孙敬修被聘为协会名誉主席。1987年王遐方被团中央、中宣部聘请为中国青年思想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报告员。他一步一步实践自己“离休不离党,到处能发光”的誓言。
  在日常工作中,王遐方有个体会:要教育别人,首先用理论武装自己。为此,他刻苦学习研究新理论、新知识,自费订阅60多份报刊杂志,经常关注国家大事,及时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他经常向德育教育专家请教、取经。为了提高演讲效果,他给自己定了个“五不”:不坐凳子,不端杯子,不看稿子,不定调子,不要票子。凡是听过他报告的人,总是赞不绝口,说他的演讲似一团火,令人振奋,促人上进!
  有一年,王遐方为总参从地方招收的大学生作专题报告,他一口气讲了三个多小时,没喝一口水,会场上不断响起掌声,报告引起强烈反响。傅全有总长闻讯后专门调听了报告录音,也深受感动,并指示特聘王遐方为总参训练基地兼职教授。
  王遐方每年有八个月时间在外调查、讲课、作报告。他生活上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以一名老党员的良好形象展现在群众面前。最使人感动和受教育的莫过于他特地印的《外出十条》,被人们称颂为“党性名片”。名片正面写着他的通信地址、电话号码;背面印着“我的外出十条,敬请接待单位支持监督”。这十条是:“准确简单介绍,不得拔高加码;一般自行前往,不得专人接送;没雷声有雨点,不写欢迎标语;具体部门策划,不耗领导精力;提供各种资料,不作游览安排;自行食堂就餐,不搞超标吃喝;清茶一杯即可,不摆烟酒水果;收点规定旅费,不拿其他酬金;普通单间住宿,不进高级宾馆;活动近则步行,不坐公车理私。
  王遐方说,这十条是他的立足之本。就拿外出就餐来说,他的标准是:“一菜一汤,接近小康;小盘小碗,全部吃光。”一次他去河南作报告,接待单位准备了三桌酒席。王老说什么也不入席,结果把酒宴退掉,他自己到食堂吃饭去了。还有一次,他去家乡南通市给一家企业演讲,被安排住在一家高级宾馆里。他一听一天住宿费800元,吃了一惊,立刻对接待人员说:“企业也不富裕,我是个‘土八路’,怎么能让企业花这么多钱呢!”他退掉了房间,住到南通一位亲戚家去了。
  王老的外出十条在群众中常常引起比演讲更强烈的反响。长沙市关工委这样评价这位老共产党员的《外出十条》:“十条律己又诲人,言教身教播文明。革命前辈留传统,为政清廉正党风。”
  1998年,王遐方作为全国希望工程监察委员,到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考察工作,发现该县有3000多名儿童因贫困失学。老人失眠了,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不能眼看孩子读不上书”。他来到寻甸六甲保卫战红军烈士碑前,暗暗发誓:“幸存者要关心继承者,才对得起牺牲者。我一定尽己所能,为寻甸的教育发展作贡献,以告慰长眠地下的红军烈士。”他下定决心,为孩子们修建雷锋希望小学。
  为筹集资金,他从寻甸回到北京后便四处奔波。跑学校、下部队、奔工厂,为孩子们募捐助学,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人们纷纷伸出了关爱之手。六十九医院不到300人,一下就捐款2万元。王老经过288天奋战,跑了5个省市,牵动了22个党政机关、学校和企业单位,共捐款35万元,在寻甸建起两所希望小学。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给予王遐方高度评价,并为寻甸雷锋希望小学亲笔题写了校名。
  为希望小学的建设,王遐方先后七次下寻甸。学校落成之日,当地人民群众举行盛大庆典。王老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大英雄”。望着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背起书包上学的情景,王遐方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流出了欣慰和喜悦的泪水。当地领导和群众十分感激地说:“这两所希望小学凝结着王老的心血和汗水。”
  有人称王遐方是个工作起来不要命的人。这话一-点不错。他本是个病残之人,常年累月在外奔波,没有闲着的时候。有时报告一结束,便因体力透支被送进医院。一次,组织上安排他去昆明疗养,期间被当地请去讲了35场。
  朋友问他,你是去疗养,还是去拼命的?王老风趣地说:“在疗养中拼命,在拼命中疗养。”有一回,他正打着吊针,两天未进食,突然想起早约定好的当天下午去给市中小学师生作报告。这时,来接他的人说,5000多人已集合好,正在几个分会场等着。王遐方立刻请护士拔下针头,匆匆赶到主会场,连续讲了3个小时。有一次王老应邀去宁夏给辅导员培训班作报告,原计划讲完就回,结果被“扣”在宁夏连续讲了30多场。尽管他有时腰痛得直不起身,但一上讲台,什么疼痛都忘了。
  王遐方的一举一动,已成为青少年自觉效仿的榜样,在孩子们心灵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解放军某部一位名叫张建国的战士,因考军校落榜心里非常苦闷。刚刚为部队作完报告的王遐方了解这个情况后,拖着疲倦的身子马上找那位战士谈心,临走时还给他留下四句赠言:“风霜雨雪都要生活,春夏秋冬都可练人,喜怒哀乐都须理智,酸甜苦辣都有营养。”从此,这个战士振作精神,拨正了人生航向,先后6次荣立三等功,成了学雷锋先进个人。青年小胡因高考落榜精神几乎崩溃,多次想自杀。他从报纸上看到王遐方的事迹后,心灵受到震撼,给王遐方写信诉说自己的苦恼。王老心急如焚,冒着大雪,从北京赶到浙江黄岩找到小胡,他通过与小胡推心置腹的谈心,融化了小胡心中的冰霜,重新扬起人生的风帆,后来小胡成为当地有名的养猪专业户。
  王遐方就是这样一位为了党的事业拼命工作的老人。老伴多次心疼地劝他,“都70多岁的人了,不能再拼命了,该歇歇脚了!”王老却一脸认真地说:“自己是个共产党员,党员的生命是属于党的。只要活着,就要为党的事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王遐方由一位残废军人变成了名人。党和人民感激他,表彰他。老革命家杨得志上将为他题词:“王遐方同志是离休干部的榜样。”张爱萍将军的题词是:“身残志不残,革命不憩肩,品德高尚,青春育少年。”这些年来,他收到全国各地的来信2万多封:有邀请他作报告的,也有向他汇报思想的,大多数是感激他帮助的。
  在王遐方家里,锦旗、牌匾、条幅、奖状挂满了四周墙壁。上千条红领巾和照片、几百本荣誉证书,装满了好几个箱子。从中央到地方百余家新闻媒体都报道过他的事迹。党和政府也对他进行表彰。他先后6次受到江泽民同志的接见,并获得“全军优秀离休干部”、“全国优秀辅导员”、“全国青年思想教育优秀工作者”、“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和“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等荣誉称号。解放军总参谋部树他为先进个人典型和优秀共产党员。在成就和荣誉面前,王遐方并没有陶醉和松劲,更没有止步不前,仍壮心不已。他向党组织道出了心里话:“我是个共产党员,再次向党表示:一不图名,二不图利,生不要表扬,死不要花圈。”还坦诚地说:“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用有限的时间赶写出《入党60年》、《我的一百个朋友》、《‘走’,前的话》等三篇文章,把为党、为人民、为关心下一代的事业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向党交出最后的一份合格的答卷。如果我‘走’后有人说,这人算得上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我就会心满意足,感到无愧于此生了!”


上一篇:火红的夕阳下一篇:《管文蔚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