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期●人物●

斯诺《西行漫记》出版的前前后后

作者:刘维荣 张敏慧



1928年,23岁的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来到中国,原打算在中国逗留6个星期,结果一呆竟是13年。在中国期间,他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众多中共领导人,除为欧美报刊写通讯稿外,还完成了11部著作,其中绝大部分是和中国问题有关的。这些著作大多已在历史的进程中渐渐失去光彩,唯有《西行漫记》至今魅力不减。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真实地记录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

难解的中国之缘

初到中国时,斯诺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担任助理编辑。该报是当时上海很有影响的外文报刊。在上海,斯诺认识了鲁迅,把《阿Q正传》和鲁迅推荐的许多中国杰出青年作家的短篇小说一并译成英文,汇集成《活的中国》出版。后来成为他夫人的海伦(《续西行漫记》作者)为这本书写了《现代中国文学运动》一文,最早将中国左翼作家的作品介绍到西方去。斯诺曾说:“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

和宋庆龄的友谊,也使他对中国的认识提高了一步。当时,斯诺和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秘书海伦相恋,经常到宋庆龄家中拜访。他在《复始之旅》中写道:“宋庆龄通过言传身教消除了我的一些蒙昧无知。通过她,我体验到了中国最美好的思想和感情。”斯诺为宋庆龄写的小传《她为中国民众而战——记中国自由运动著名领袖的遗孀孙逸仙夫人》一文,于193386日发表在《纽约先驱论坛报》。后来,宋庆龄在评价斯诺的译作《活的中国》时指出:“他翻译的一些当代短篇小说,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使长期以来被人冷漠地称为‘神秘不可测’的中国人民能为外界所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曾对斯诺说:“你以后回来吧!我们算你是弟弟,你属于中国。”

斯诺不仅是一位兢兢业业的记者,借助文字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的面貌,而且尽己所能在抗日战争中对中国予以帮助。鲁迅先生在1935年就曾称赞过斯诺:“有几个外国人之爱中国,远胜于有些同胞自己。”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二天,斯诺就冒着危险,赶到了事发地。当晚,在中日双方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斯诺厉声质问日军头目:“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为了寻找一名失踪的士兵,竟然出动成千的兵力?为什么日军不撤回自己的防地,反而要中国守军撤出宛平城?”这一连串的尖锐提问,让侵略者无言以对。

斯诺曾在熊熊燃烧的战火中,在武汉活动了7个星期,对国民党领导人,以及中共代表周恩来、叶挺、邓颖超、郭沫若等进行采访,为《为亚洲而战》一书搜集了大量素材。斯诺还写了《在日军后方的八路军》等文章,介绍八路军的英勇战绩。珍珠港事变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多次会见斯诺,听取他对中国问题的意见。

皖南事变发生后,斯诺公开谴责国民党的反共行径,在美国《星期六晚邮报》上公开事变真相。国民党当局下令取消斯诺在中国的记者特权,斯诺被迫离开中国。事后,蒋介石还给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王世杰手令,谓曾来渝的美国记者斯诺、史沫特莱仍在美国为中共进行宣传,应组织力量反驳。

《西行漫记》的创作出版

斯诺是个历史机遇的幸运者。就在19364月下旬斯诺采访宋庆龄前不久,毛泽东和周恩来从陕北发电报给宋庆龄,请她物色公道、正直,同共产国际没有瓜葛的外国记者和医生各1名到苏区考察,以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

19366月,斯诺在宋庆龄、张学良及上海地下党的帮助下,冲破层层封锁,秘密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作了4个月的采访。其间,斯诺同毛泽东畅谈了10多个昼夜,毛泽东称赞他“发现了共产党的真谛”。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的领导人第一次在陕北会见西方记者,而且这位记者来自美国。斯诺说:“到中国来是为了‘撞大运’,想写一本畅销世界的书,成为一个作家。”毛泽东鼓励斯诺说:“你将我们红区的一切,我们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向全世界如实报道出来,就是一本世界上最畅销的书,这不就是撞上大运了嘛!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而成了世界名人,你发现了共产党的真谛,揭破了红军这个人们不解之谜。你的发现和哥伦布的发现,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你们探索寻求的精神,将为世人共仰。”

斯诺说,这是他一生中经历的最不寻常、最宝贵的采访。回北平后,他将采访记录整理成集,取名为《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该书英文版于193710月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甫一上市,就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3个月时间再版5次,发行10万册以上。19381月,美国兰登公司再版该书,下半年又推出了修订版。美国当时的内政部长伊克斯在连夜读罢《红星照耀中国》后,立即将该书推荐给罗斯福总统。斯诺回到美国后,罗斯福先后3次接见他,了解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人,以及他们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情况。

斯诺认为此书之所以在世界引起轰动的原因在于:此书面世之日,“是中国料想不到地坚持抵抗日本从而震惊世界之时”。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在《照耀世界的“红星”》一文中这样写道:“这是一本有关发现的书。它把一个不曾经为人们所熟知的大陆——红色中国及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小平、杨尚昆等等许多人的消息带给了我们。”

193711月,斯诺再一次来到上海,会见了中国友人胡愈之,以英文版《红星照耀中国》一册相赠。胡愈之读后,萌生了译成中文出版的念头,立即暗中联络一批翻译家如傅东华、梅益等分头进行翻译。胡愈之夜以继日作了认真校阅,对翻译中发现的疑难文字,及时与斯诺磋商,力求准确无误。当时出版这样的“禁书”是有风险的,但胡愈之不甘心半途而废,决计作瞒天过海的“非法”出版。他在自己寓所的福熙路(今延安中路)174号,挂起了有名无实的出版社招牌“复社”,以复社的名义,将书稿交熟识的商务印书馆工人印刷。付印的纸张,也是胡愈之秘密预订的。翻译此书的另11位同仁,都表示不要稿酬。

斯诺对胡愈之出版此书给予了大力支持,除了对原作做了认真修改补充、增加了大量照片外,还无偿赠送了版权,并在为中译本写的序言中表白:“复社是由读者自己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质的出版社,因此,我愿意把我的一些材料和版权让给他们。”

关于中译本的书名,译者之一的倪文宙斟酌再三,考虑到在当时无论是日寇还是国民党当局,对“红”与“赤”字都视为洪水猛兽,十分敏感。为掩敌耳目,他把书名改作了《西行漫记》,粗看还以为是一本游记呢!

只短短两个多月,《西行漫记》中译本问世。第一版印了1000本,通过秘密渠道送到了读者手里。因为内容都是红区的人和事,平时无法知道,谁不想看?又只收工本费,顿时销路大开。就连因反共发迹、已流亡香港的上海闻人杜月笙也出资订购,一下子买了500本。

在之后短短半年时间里,中译本《西行漫记》一连重版了5次,销量高达8万余册,不只畅销于国统区与日占区,还远销港澳及五大洲华人区。翻印本、重印本、油印本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出版物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地区命名的,如《西北散记》 《西北新社会》 (战士出版社)、《西北角上的神秘区域》 (上海明日书店)、《中国的新西北》 (汉口战时读物编译社)、《中国的红区》(救亡社)、《一个美国人的塞上行》 《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等节译本;二是以毛泽东及其他人物传记命名的,有《毛泽东自传》 (1937年版)、《毛泽东印象记》 《红军——光芒万丈的中国新战士》 《第八路军将领印象记》;三是以长征为书名出版,有《二万五千里长征》等。

不朽的中国情怀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西行漫记》,是按照1938年初胡愈之主持的中译本印刷的,只是在封面上《西行漫记》的题目下面,加上了“原名:红星照耀中国”的字样。

为了使美国朝野和广大人民了解新中国,斯诺根据他1960年访问中国获得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写了许多报道文章,向美国人民介绍新中国的真实情况。他每天坐在打字机前写作1012个小时,以至于劳累过度痔疮发作,不得不住进了医院。

除去著书之外,斯诺还尝试了许多其他方式。他在完成《今日红色中国》以后,从1962年到1963年间,在美国做了为期15周的旅行,在30多个州的50余所院校做了38次演讲,开了许多座谈讨论会。尽管曾多次遭到敌视新中国分子的骚扰,他仍千方百计地向美国人民介绍新中国的情况,为增进美国人民对新中国的了解而奔走呼号。

19701225日,毛泽东生日的前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毛泽东和斯诺微笑着并肩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斯诺在他下榻的宾馆里一大早就读到了这张报纸。他认为,中国人的这一做法是不寻常的,不仅仅是给他个人的殊荣,而且有巨大的象征意义:它将昭示天下,中美关系改善的曙光就在前头。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看到这张照片后,曾感慨地说:“这是史无前例的,哪一个美国人也没有享受过那么大的荣誉。”

19712月,斯诺的病情日益严重,仍不顾自己的病体虚弱,一连几个星期废寝忘食地撰写访华文章。418日,意大利《时代》周刊发表了斯诺的《我同毛泽东谈了话》。斯诺的努力没有白费,尼克松在读了这篇文章后说:“他的文章证实了我所收到的有关中国兴趣所在的私下信号。”

430日,美国《生活》杂志以《同毛泽东的一次交谈》为题,发表了斯诺的文章,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日本《读卖新闻》说:“斯诺和毛泽东的会见影响之大不仅在中美关系方面,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将是超乎想象的。”

1972217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启程来中国访问。他在“空军1号”座机上还手捧着一叠斯诺的文章专注地阅读。在一篇文章的开头,有基辛格为他标下的“请仔细阅读”字样。

斯诺生前在其留下的遗嘱中说:“我爱中国。我希望死后我有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生前一贯的那样。”1973年秋天,斯诺的家人把他的一部分骨灰送到中国,安葬在北京大学校园的未名湖畔,这儿是他青年时代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

斯诺的一生与中国难解难分。20099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