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期●老区采风●

泰州张荣征:无声世界普法人

作者:周燕霞 王友传 王金平



“一些残疾人,平时不学法、不懂法,还有的明知违法却犯法,造成了自己人生的悲剧,给自己和别人的家庭带来不幸。”这是泰州市教育系统“五老”手语志愿者张荣征正在给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生用手语进行法治讲座。

既学法律又学手语

张荣征今年68岁,曾是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手语老师。“活到老,学到老”是他行动的座右铭。2015年退休后,他被泰州市司法系统聘为手语翻译。在多次参与泰州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部门聋哑人刑事案件审讯工作的手语翻译中,他发现有不少聋哑人平时不学法、不懂法,成为法盲;还有的不懂得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法制意识不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悲剧。因此,老张决定要将法律知识传到无声的世界,尽可能地帮助聋哑人知法、懂法、守法。

聋哑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生活在无声的世界,法律知识必须通过手语才能让他们了解。张荣征不但要学习有关法律知识,还要把法律知识用手语表达出来,难度确实很大。然而张荣征并没有见难止步,而是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他通过走访一些公、检、法的人员,了解聋哑人经常出现的违法行为涉及到的法律知识,还花钱购买了10多种相关法律书籍,但有些法律内容的手语怎么打,连他自己都不会。手语翻译的工具书《中国手语》共收录了5596个词汇,可在案件审讯翻译过程中远远不够用。如“侦查”一词,在《中国手语》中查不到,在网上“手语翻译在线”中也查不到。他只好向同事或手语打得好的聋哑人求教,了解他们打的手语是不是相似。此外,手语翻译不仅要精通《中国手语》 (普通话),还要了解地方手语(方言)。如“上海”一词,《中国手语》的打法与地方手语区别就很大。这些都需要平时的不断学习和积累。还有不懂的,他就想方设法联系当年上师范时的特教老师请教。退休7年,他一直刻苦钻研,坚持不懈。有人问他,你又要接送孙子上学放学,还要早晚学习法律知识和手语,何苦呢?可老张总是微微一笑:“做点有益的事,积善积德,值!”

让更多的聋哑人懂法守法

张荣征每次参与聋哑人的案件审理时,总是不忘向他们宣传法律知识,劝导这些聋哑人好好学习法律知识,好好生活。有一次,聋人杨某在海陵区一家服装店趁营业员不注意偷走了营业款3000多元,店家报警后被抓获,只得把钱退还了店主。在审讯过程中,她认为钱退还就没事了,应该放她回家。其实,有好多聋哑人都这么认为的。他们不知道偷钱的过程已构成犯罪,即便退了钱,也要受到法律制裁。老张就抓住时机,向他们宣传有关法律知识,并要他们向其他聋哑人宣传,让更多的聋哑人知法守法。

在公检法办案的手语翻译过程中,为派出所作翻译是最费时的。犯罪嫌疑人交代犯罪过程就像挤牙膏一样,轻易是不肯招供的。有一次,聋人陈某在商场盗窃时被民警当场抓获。在派出所对他问讯时,他拒不交代。这时,老张就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问他想不想回家。陈某说很想回家。老张就向他宣传坦白从宽,告诉他只要态度好,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可以从宽处理,早点回家。陈某很快供述了犯罪过程。老张每次参与案例审讯的翻译后,总是诚心地教育嫌疑人要学法、守法、用法,今后不要再做违法的事情,要自强自立,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有些聋人被他的真心打动,甚至痛哭流涕。

培养好一个残疾儿童就是救一个家庭

老张退休前就是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校)的教导主任。他经常叮嘱老师们说:“我们要把残疾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这些孩子自己不幸,他们的家庭也不幸。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为他们的家庭着想。培养好一个残疾儿童,就是救了一个家庭。”

在校工作期间,他总是动之以情地化解学生与家庭的矛盾。一次,聋人学生孙某在普通学校读书的妹妹,由于要参加学校运动会,家里给她买了一双运动鞋。孙某非常生气,和父母吵闹,甚至要对父母动手,认为父母偏心,没有给他买。下午放学后,他不管班主任怎么劝就是不肯回家。张荣征把孙某叫到办公室,告诉他父母给妹妹买运动鞋的原因,并告诉他以后如果你参加运动会,父母也会帮你买的,甚至买更好的。张荣征还告诉孙某不能动手打人,更不能打父母。孙某“听”后连连点头,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跟着爸爸回家了。

退休后,老张经常与学校联系,义务为学生宣讲法律知识,从不要任何报酬。他在参与审讯案件时,只要发现有关案例,就随时到学校为学生安排讲座,做到警钟长鸣。他经常说,要让残疾儿童从小学法、懂法,要让他们明确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将来走上社会才能为社会作贡献。

张荣征已年近古稀,然而他为聋哑人宣讲法律知识、帮助聋哑人走上社会的初心始终未改。他用一颗炽热的心,在无声世界点亮了一盏引导聋哑人前行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