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江苏省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了大型文献艺术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谨将拍摄过程中的一些见闻奉献给读者。
韶山览胜故园情
韶山冲是毛泽东的故乡,这里流传着许多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故事。当登上韶峰举目远眺,你会看到逶迤的群山好似伟人的身躯,韶山水库和韶峰水库好似两只闪动的眼睛,松柏环抱的毛泽东纪念广场深藏着智慧,翠竹掩映的毛泽东诗词碑林飘逸着文采。韶山,这个风光秀美的地方,经过数十年的拓展建设,又增添了几多文化内涵。这对于我们拍摄大型文献艺术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来说,当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1993年,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时,在相传舜帝演奏韶乐的韶峰脚下构建了占地25亩的诗词碑林,上面用花岗岩雕刻着毛泽东的诗作。这里原是乡村少年毛泽东放牛和玩耍的地方。当时的他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诗人。不过,毛泽东17岁第一次走出家乡时,却以诗人的方式与家人告别。临行前他改写了一个日本僧人月性的言志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怎样才能更生动地表现少年毛泽东的远大志向呢?我们邀请了韶山学校的几个同学,一起来到佑峰亭前,用韶山话朗诵了这首言志诗,让那浓浓的乡音乡情传向四面八方。
在韶峰北麓、韶水南岸,有一块平坦的冲地和一口椭圆形的池塘,毛泽东故居——上屋场就在这山水环抱之中。为了拍好毛泽东出生地的镜头,我们一次次来到上屋场。麦苗由绿变黄,油菜花阵阵飘香,荷花在池中绽放,稻穗翻起波浪。可是,那从早到晚川流不息的观光队伍,让我们望“人”兴叹。幸亏有韶山管理局的谢处长出面协调,我们可以在早晨开门前和晚上关门后进行拍摄。
晨曦,当韶山还没醒来时,我们已来到毛泽东故居前架机取景。可是,意想不到的“问题”又出现了。手持钢枪的武警战士守卫着毛泽东故居。为了真实再现历史的场景,还得把武警战士“请”走。于是,我们上前去和武警战士商量,谁知他一点也不肯通融,非得有上级的命令不可。正当我们急得手足无措时,毛泽东故居西侧茅草房的门开了,在清脆的哨声中,一群生龙活虎的武警战士整队集合,雄赳赳地从我们面前走过。我急中生智喊住领队的少尉军官,向他说明情况。他看看我们的“红头文件”,又看看一地的摄像器材,特别是那辆印着《诗人毛泽东》摄制组字样的汽车。他不仅同意了我们的要求,还吩咐站岗的武警战士协助我们拍摄。
在拍摄过程中,我抽空与武警战士闲聊起来。原来,毛泽东故居西侧的4间茅草房一直是毛氏宗族的公产。毛泽东逝世后,这里成为韶山警卫部队的营房驻地之一。警卫战士日日夜夜在此站岗放哨。武警战士自豪地对我说:“黑龙江有‘东方第一边防哨’,天安门广场有‘国旗护卫中队’,我们这里是‘共和国第一岗’,因为我们在为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站岗放哨!”多么普通的战士,多么自信的话语,这就是韶山人对毛泽东的感情!
1959年6月,离别家乡32年的毛泽东回到了韶山。他来到自己题写校名的韶山学校,和少先队员们合影留念;他踏着崎岖的山道,来到象鼻山上的父母亲坟前献上一束苍翠的松枝;他把韶山的老地下党员及亲朋好友请到故园住所吃饭敬酒。夜深了,依然沉浸在往事之中的毛泽东久久不能入睡,写下了《七律·到韶山》的诗篇: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也是这次故乡之行,毛泽东在韶山水库游泳时,看着对面一个风景秀丽的山谷,对陪同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说:小舟,这个地方倒很安静,我退休后,在这儿搭个茅棚给我住好吗?于是,三年后这里便有了“滴水洞”这个既神秘幽静又举世瞩目的建筑。滴水洞门楼依山造势,顶部垂挂着深灰色的石钟乳,乳上覆络着紫藤、鸟萝,古趣盎然。走进洞内,毛泽东手书的“滴水洞”三个字迎面而来。整个滴水洞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茂密的原始森林和数不清的野生植物花草,把它妆扮成人间仙境。1966年6月18日至6月28日,毛泽东来到这里住了11天。深居简出的毛泽东尽情享受着故乡的乐趣,他在韶山水库击水徜徉,在山谷小径漫步徘徊,还吃了滴水洞自产的水蜜桃。离开韶山的时候到了,他预感到自己很难再回来了,竟坐在草坪的石凳上久久不愿离去。当工作人员催他上车时,他说:“你们先走,我还要坐一下哒!”
战地黄花分外香
1929年10月11日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在福建上杭县城的临江楼。正在患病的毛泽东写下了《采桑子·重阳》这首感悟人生的词: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但看黄花不用伤。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62年《人民文学》发表该词时,毛泽东把“但看黄花不用伤”,改为“战地黄花分外香”,充分表达了战地人生分外美的乐观情绪。而在当时,这首词却见证了毛泽东革命生涯的一段坎坷与沉浮。
1929年初,朱德、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发展。由于脱离了根据地,红军在敌军的围追堵截下,陷入被动。远在上海的党中央也对朱毛红军的命运担心起来。中央在给红四军那封著名的“二月来信”中,指示朱德和毛泽东“马上脱离部队,速来中央”。不久,红四军打下福建龙岩。在城里的公民小学召开的红四军党的“七大”上,毛泽东的红四军前委书记一职被选掉了。而前委这个机构是党中央的代表机构,他的组成人员也是由中央指定的。
会后,毛泽东离开红四军,来到上杭县蛟洋镇指导中共闽西“一大”的筹备工作。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深入调查研究,主持各种座谈会,确保了闽西“一大”的成功召开。由于过度劳累,加上被蚊虫叮咬得了疟疾,毛泽东因此大病一场,被隐蔽到偏僻的乡村养病。外界一时没有了毛泽东的消息。国民党的报刊乘机诬称“毛泽东被击毙于山中”。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也发了一则《讣告》,郑重其事地宣布“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中国游击队的创立者和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同志,因长期患肺结核在福建前线逝世”。
与此同时,新当选的红四军前委书记陈毅辗转到达上海,向党中央详细汇报了红四军“七大”的情况,并受党中央委托,起草了《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建党建军的原则和红四军两年来的斗争经验以及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同时,还坚决支持毛泽东重返红四军主持前委工作,要求红四军全体指战员维护毛泽东和朱德的领导,实现红四军所肩负的艰巨任务。
1929年11月26日,毛泽东在陈毅陪同下,从蛟洋镇抵达长汀,与红四军会合。他写信向中央表示“遵照中央指示在前委工作”。12月28日,在上杭县古田镇的廖氏宗祠召开了红四军党的“九大”。这就是著名的古田会议。它所通过的决议,从此成为建党建军的伟大纲领。
1931年秋天,王明“左”倾路线在中央苏区推广开来。他们指责中央苏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和战略战术原则。在同年11月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兼人民委员会主席。从此,人们就叫他“毛主席”。可是,毛主席心里并不好受,因为党中央同时免去了他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在军事斗争压倒一切的形势下,毛主席只能在后方工作。1933年6月的一天,毛泽东骑着大白马从瑞金赶到宁都参加苏区中央局会议。他对自己受到的不公正批评提出申辩,遭到的则是更加严厉的批评。他重返前线领兵打仗的愿望再一次落空了,并被排斥出中央决策层。毛泽东只能做一些地方巡视工作。《清平乐·会昌》这首词,便是他在赋闲期间攀登会昌城西北岚山岭时的感慨: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是一首颂扬人生进取精神,讴歌革命根据地风景的诗词。毛泽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忠于革命,坚持真理的战士情怀在诗词中抒发得淋漓尽致。正是有了这种执著的奋斗精神,毛泽东才能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拨乱反正,并重返最高领导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