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1期●缅怀篇●

一片真挚的情谊

——记郭沫若给老同志的一封亲笔信及诗稿遗墨

作者:陆米强

1991年12月,82岁高龄的离休干部孙诗圃把长期保存的一封郭若生前亲笔信及信中所附两件手抄诗章无偿捐献给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这封信和手抄诗章曾有一段曲折的经历。

1925F上海“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当时,孙诗圃在商务印书馆发行所当学徒,在陈云等人的领导下,积极参加罢工斗争。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工人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孙诗圃也勇敢地加入了起义的队伍。1927年上海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年12月中旬,孙诗圃也勇敢地加人了起义的队伍。1927年上海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年12月中旬,孙诗圃遭到国民党军警逮捕。起先,他被关押在龙华枫林桥的监狱中,敌人连续审讯他数次,他始终没有暴露自己是共产党员的真实身份,结果被国民党政府法庭以“共产党嫌疑”的罪名判处5年零1个月的徒刑,于1928年2月寄押到上海漕河泾监狱。在这座监狱中关押了数百名政治犯。如: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所的共产党员谢庆斋、上海大学的共产党员罗维等人都关押在此。

当时,中共江苏省委通过中国济难会,经常派人员到狱中探望被捕的同志,送来许多食品和日用品,并用佛学经书作掩护,夹送进步书籍,支持革命者在狱中的斗争。坐牢的同志成立了狱中党支部,领导被关押者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和斗争。在狱中,党员们把党组织派人送来的郭沫若早年所作的诗歌《我们在赤光之中相见》和《哀时古调》都背得滚瓜烂熟。以后,大家又把这两首诗谱成歌曲放声高唱。郭沫若所作的这两首诗,充满激情,催人奋进,极大地鼓舞了同志们的斗志,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1929年冬天,同志们在狱中发动了轰轰烈烈的绝食斗争。南京的国民党中央政府大为震惊,慌忙下令把政治犯分别移押到苏州陆军监狱。

1957年3月,当年在狱中参加过革命斗争的老同志聚集在上海市总工会召开座谈会。会上,大家又非常激动地回忆起当年在狱中诵唱郭沫若的这两首诗的情景,孙诗圃还当着大家的面,再一次高声背诵了这两首诗。市总工会领导和老同志们一致商议决定,由孙诗圃出面致函给在北京的郭沫若,请求郭老能亲手抄录同志们在狱中诵唱的《我们在赤光之中相见》和《哀时古调》,赠送给大家留作纪念。就在同年3月23日,孙诗圃执笔致函郭沫若;5月2日,孙诗圃收到郭沫若从北京寄来的亲笔复信。信的内容如下:

孙诗圃同志:

您的信早接到,慢复,乞谅。您所记忆的那首诗,略有错字,我已如嘱另写一纸附上,请参考。该诗见近出“沫若文集”Ⅰ,315。

另一首是《哀时古调》的末章,见“文集”I,326~329,只写一章附上。

敬礼!

郭沫若1957年4月29日

《我们在赤光之中相见》

长夜纵使漫漫,终有时辰会旦;焦灼的群星之眼哟,你们不会望穿。

在这黑暗如漆之中,太阳依旧在转徙,他在砥砺他犀利的金箭,要把天魔射死。

太阳虽只一轮,他不曾自伤孤独,他蕴含着满腔热诚,要把万象甦活。

轰轰的龙车之音,已离黎明不远,太阳哟,我的师哟,我们在赤光之中相见! ( 1923,12,5.上海)《哀时古调》第九章天风吹,海浪流。满怀幽愤事,聊以寄箜篌。

神州原来是赤州,会看赤帜满神州。

朋友,朋友,努力事耕耰!

(1922,9,19)

郭沫若的复信及诗章墨迹遒劲苍润,弥足珍贵,老同志们读后非常高兴。复信和诗章墨迹一直由孙诗圃珍藏在自己身边。“文革”时,孙诗圃的家被“造反派”连抄数次,家中藏有的许多书籍、信函等均荡然无存,这件复信和诗章墨迹也不幸被抄走。“四人帮"被粉碎后,孙诗圃的冤案得到了平反。当整理取回的抄家物品时,他欣然发现郭沫若的这封信和诗章墨迹尚存。

郭沫若的复信和手抄诗章,字里行间充分表达了他生前对革命的情怀及对革命老同志的一片真挚情谊。它是研究郭沫若生平思想活动难得的史料,也极富有教育意义。现经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多次鉴定核实,已将其作为国家文物永久保藏。










上一篇:调虎离山围点打接下一篇:答读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