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老战士施光华的晚年追求
施光华(1919—2023),不到20岁就毅然投身革命,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戎马数十年,书写了壮丽传奇的革命人生(见本刊上期《新四军东进抗日的亲历者》)。 |
1983年,施光华从南京政治学校按副军职离休。那年,他63岁。按理,这样一位身上布满弹痕、功勋卓著的老革命,该颐养天年、含饴弄孙了。可他说,余生“要有所追求”。即使70多岁时做完结肠癌手术,他依然不改初衷、老骥伏枥。
不辞辛劳抢救史料
1991年8月1日,无锡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成立,施光华被推举为首任会长。他像战士接到出征的命令,立即投入收集、整理、研究、撰写新四军东进史料的战斗。他充满信心:第一,他熟悉新四军东进历史;第二,对于这项工作,他有一定的基础和底气。虽然只是小学毕业,用他的话说“中学的门朝哪里开都不知道”,但参加革命后,他勤奋好学、不辍笔耕,即使是戎马岁月,都没有停止学习。他自称“怀揣一颗救国救民的红心,手中拥有两支枪,一支枪杀鬼子,一位钢笔枪用来学习文化知识”。他从书本上学,在工作中学,向首长和同志们学,成长为革命军中一支出色的“笔杆子”。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2020年之前,他收集整理、伏案笔耕了可观的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江抗”)的东进史料,参与编写出版了《苏南东路抗日斗争史》 《平原水乡任驰骋》等书籍,撰写了《特科、武抗与江抗》 《西石桥的枪声》 《水乡战地阳澄湖》等数十篇回忆文章。他又善于讲述新四军东进的故事,使聆听者如临其境,从中感受到信念、力量和情怀。
撰写史料生动丰富、细腻翔实的《江抗 江抗》时,施光华已是94岁高龄。他在案头堆放了多部江南城市地方志,撰写时,哪怕是一个人名、一个地址、一支部队番号,都反复查核、一丝不苟。这本书经改写成《“江抗”的传奇》系列文章后,在2013年的《大江南北》杂志上连载了4期(总第270期至273期)。《大江南北》杂志编辑部刊登这些文章前加了编者按,刊登完又加了编后,真是难得!
施光华曾多次说:“因为‘江抗’是我的老部队,我对这支部队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我要将听到的、读到的、自己亲身经历的,尤其是一些别人不太知晓而自己清楚的细节,责无旁贷地尽力写出来,让更多人了解,作为一份珍贵的鲜活史料留给后人,永远不要遗忘。”
施光华担任无锡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后,竭力推动新四军战斗遗迹的保护和有关场馆的建设。无锡梅村是“江抗”东进的第一个基点;夜袭浒墅关后,“江抗”又返回梅村一带,继续东进。施光华郑重建议在梅村筹建“江抗东进纪念馆”,并在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后,东奔西走,联系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反复研究考证,终于在梅村建成了一座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
2019年,施光华已是100岁高龄了。他郑重倡议在无锡梅村举办纪念“江抗”东进80周年大会。大会于当年9月隆重举行,叶挺、陈毅、粟裕、谭震林、何克希、乔信明、刘飞等的子女应邀前来。施光华因年事已高,无法莅会,特地录制了一段讲话。视频中,他一气呵成,脱稿完成了一段激情洋溢的讲话,让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施光华在撰写部队的战斗情景、讲述部队的战斗故事中,总是浓墨重彩地追忆战友、满怀深情地悼念烈士,但对自己只字不提;有时回避不了,就一笔带过。有人希望他也写写自己的故事,可施光华总是感慨地说:“我们活着的人,都享受了革命的果实,已经很幸福了!牺牲的烈士们,才是最值得纪念的一群人!”
满腔热忱浇灌蓓蕾
施光华像浇灌幼嫩的禾苗,满腔热情地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是他晚年做的一项功德无量的公益工作。
施光华离休后,在干休所附近的学校或社区,向青少年们开展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的教育,他给孩子们讲述亲历亲见的抗战年代艰苦斗争的生活,深情地说:“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新四军指战员睡的没脚床,喝的青菜汤,生的革命虫,长的癞疥疮。在宿营地,向老乡借来稻草,铺在地上,和衣而卧。因为条件太苦,每个人身上都长了虱子、疥疮,连司令员、政委也不例外。大家就凭着坚定理想信念,顽强的毅力,都克服和战胜了。指战员对未来始终充满信心。”施光华还感慨地说:“我们是幸存者,比起那些已经英勇牺牲的同志,我们吃的这些苦头又算得了什么呢?新中国的成立是有太多的仁人志士流血牺牲换来的,回忆起战斗往事和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我的心情感到很沉重。”动情的讲述,让听者无不动容,深受震撼。
施光华始终怀念牺牲的战友。1939年9月下旬,人称“老虎将”的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副团长、“江抗”副总指挥兼“江抗”二路司令吴焜,在“江抗”西撤途经江阴湖塘里一带时,突遭“忠义救国军”袭击,不幸牺牲,被安葬在江阴定山脚下。施光华深深怀念这位血洒江阴的战友,多次前往吴焜牺牲处湖塘里和墓葬地定山脚下,凭吊哀悼。
2006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施光华将其平时收集到的有关长征图片,精心编辑后,在无锡博物馆、城中公园和几所院校巡回展出。2011年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时,施光华已是90高龄,仍5次亲临巡展现场作讲解,与前来参观的大中小学生座谈交流。
2013年6月,施光华为无锡江南大学毕业生作了一场《千磨万击见精神》的报告。他精心准备,殷切希望大学生要确立先进的思想、崇高的理想;要有坚定的意志、饱满的精气神;还要有强烈的爱国心,激励自己奋勇向前,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贡献聪明才智。施老的报告,使大学生们深受教育。
2015年国庆节前夕,施光华组织无锡的新四军老战士后代,排练了由女儿施立群根据他亲历战斗创作的小话剧《大海里有条英雄的鱼》。这出短剧反映了抗战时期苏中里下河高邮三垛河口伏击战的过程,歌颂了新四军烈士海有鱼的英雄壮举。施光华非常关心这出小话剧,事前特地写了剧情介绍,还亲自带领剧组人员去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为新疆班的学生演出。
施光华坚持每年汇寄钱款到安徽大别山、陕西延安等革命老区,帮助当地贫困学生。他还为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的新疆班捐款。校方创立了“光华基金”,以鼓励品学兼优的学子。施立群说:“父亲所做的这些公益事,从来不和家里人讲,我们都不清楚,只是在大别山或新疆的孩子们给父亲来信汇报学习情况时,才略知一二。” 她还说:“父亲在中风失能后,依然牢记这件事,每次都会主动示意子女们按时去汇寄助学金。”
施光华离休后老当益壮、发挥余热,受到国家、社会的好评和盛赞。2000年,他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装备部评选他为“先进离休老干部”;2008年、2013年,他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政治部评为“军队离休干部先进个人”;2019年,他又荣获“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优秀个人”荣誉。
谆谆教诲学习英雄
施光华夫妇经历过抗日烽火,生活俭朴、待人诚恳、乐于助人、谦逊低调。施立群说:“在我父亲心中,从来没有想过为自己谋什么私利。我们家兄弟姐妹5个,受了父母的教育和影响,没有一个人为自己谋取特权,也没有享受过什么特殊待遇。”
施光华崇尚先烈,也常鼓励子女向英雄学习。施立群说:“父亲对我们讲得最多的一个英雄故事,就是父亲在家乡上小学时,曾坐一条板凳的女同学林心平。”
林心平曾任上海中央特科机要秘书,后来到延安抗大学习,学习结束后分配到江苏茅山地区工作,担任宜兴官林区区长兼武工队长。1942年,她在就医时因叛徒出卖,被日寇捕获。敌人对她严刑拷打、游街示众,她一路上不停地呼喊口号。灭绝人性的敌人,只要林心平喊一句口号,就放狼狗撕咬她一次。林心平已被咬得浑身鲜血淋漓,依然大义凛然,顽强不屈。眼看威逼利诱无效,日寇残忍地把她活埋于官林小学操场上。就在被活埋时,她还在喊着口号。当土掩盖没过她头顶时,敌人用铁锹把她敲晕,又用硝镪水化解了她的尸体。施立群说:“父亲说,她这样一个柔弱女子,能够面对这样严酷的刑罚仍然坚贞不屈,喊着革命口号从容赴死,这要有多么大的无畏勇气。父亲一直用她(林心平)的故事来激励我勇敢,要我学习和发扬林心平身上那股侠义豪情和坚强不屈的精神,鼓励我无论面对什么问题,都要做一个勇敢的人。”
2023年12月25日,施光华安详地走了,享年105岁。施立群说:“在父亲的百年人生中,沐浴着铁军精神,照亮了岁月,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父亲心中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