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旁,有一颗新近升起的明星村——江苏省海安县城东镇泰宁村。该村5年前还是个不知名的小村,2001年杨国华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新招迭出,把村子搞得红红火火,村集体经济连年高速增长,2005年全村实现三业总产值超过6亿元,村集体经济净收益5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38元,一跃成为江苏省文明村、省卫生村、南通市民营经济发展先进村。杨国华也被评为南通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劳动模范。
为村民撑起保护伞
原本以农业为主的泰宁村2001年以后,90%以上的土地被城市建设征用,虽然政府按政策给了土地补偿费和劳力安置费。但这笔钱用完了怎么办?离开了土地的农民心里总不踏实,特别是那些老弱病残者更是忧心忡忡。杨国华理解这些失地农民的心理,他觉得作为村里的带头人,就得为他们撑起保护伞。他和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一起,精心策划,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他们首先利用该村紧靠城郊的地理优势,盘活村集体固定资产,特别是闲置房屋,对外出租;用集体的征地补偿费加贷款建房出租,滚动发展。近几年来,村累计投入2400万元建成3.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吸引投资企业45家;投资2800万元建成4万平米的营业用房,兴办三产项目66个。村里不但收取了相当数量的租金,还安置剩余劳动力400余人。全村有近40%的农户也挤出自家多余的房子出租,使他们初尝了城市化对村民带来的好处。
村里成立了全民创业领导组,帮助有资金、有技术、有能力的村民创业,村里在资金、土地申办手续等方面给予优惠。几年来,全村新增个体工商户197家,个体私营企业74家,并培育出定报企业6家。对无力创业,又没有门路自谋职业的失地农民,由村干部与本村企业联系,推荐进厂务工,仅2005年就推荐进厂200多人,离了土地的农民又都有了用武之地。
对那些过了就业年龄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怎么办?村里每年除拿出10多万元来扶贫帮困外,杨国华还吸取外地把村民变股民的经验,在县委农办和城东镇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下,对村集体资产进行改制,量化到每个村民,配股到人,实行保本分红,使每个股民都可以分得一份红利。2005年底,泰宁村股份合作社正式成立,这是惠及全村股民,包括无资金、无劳力者的一把保护伞。今年村里还筹集了400万元,用于补贴村民办理养老保险,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老无所养的后顾之忧。
村里大事谁说了算
村里大事由村民代表大会说了算。该村六组有一幢厂房要出租,村民代表会议定租价底线是每平方米80元,但洽谈时对方最高价只有每平方米75元。村干部比照左邻右舍及市场行情,认为75元可以成交,但又不能擅自改变村民代表会定的底价。后经村民代表们重新复议,将底价改为每平方米75元,再次与租赁方谈判,才达成协议。村里还有一幢商业大厦,位置靠近新建的海安长途汽车站。两年前,汽车站尚未建成,有的村干部打算以年租金60万元出租这幢大厦。村民代表不同意,认为车站建成后此楼必然升值,他们说:“此时不能出手,租不出去不怪你们。”今年汽车站建成,村民代表讨论将商业大厦整体出租,底价100万元,村干部认真操作,年租金达到了120万元。
在泰宁村,村民的选举权、决策权、参政议政权、管理权、知情权、监督权、收益权都受到村干都的尊重;凡动用村组集体资金超过1000元的项目,要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村于部无权独断专揽。
泰宁村的集体经济每年大幅度增长.财务实行村账镇管,定期向村民公开。村委会往来招待应酬费用不在村集体收入中开支,而是从政府和单位给村干部的应得补助、补贴、组织费中开支。
干群互爱鱼水乐
在泰宁村,最能反映社会和谐的要算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鱼水关系。村干部起早摸黑、没日没夜地干,短短五年,建成14.6公里的水泥路,让家家户户出门有好路走;安装350盏路灯,让村民夜间上班、出行如同白天方便;将全村1193家的厕所改造成三格式卫生厕所,改善了家庭卫生条件;疏通了三条河,使死水变活水、污水变清水;设置280只公共垃圾箱,配备20名保洁员、两辆垃圾清运车,成立了村保洁公司,保证了全村环境清洁;新增河滨道路绿化14公里,美化了环境。目前,全村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有线电视、广播双入户率达100%;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民参加大病合作医疗保险率达100%;农民应向村及政府交纳的各项费用免交率达100%;建成了村文化活动中心,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2004年11月17日,村里进行无记名投票,公推直选村委会成员,杨国华得票率达96%,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其余当选干部得票率也都在80%以上。
更正
我刊今年第8期第11页中栏第14-15行“多产少取”,请改为“多予少取放活”。特此更正,谨致歉意。
《大江南北》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