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世人瞩目的洋山深水港于去年底在巨轮的声声汽笛中,正式开港启用。这标志着上海港海运吞吐能力将向国际枢纽港迈出了关键一步:原先必须减载出入的集装箱船舶,将 24 小时不受限制地进出上海港;原先不得不通过境外其他港口辗转出海的货物,将在上海连通世界。
上海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其中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是对其他三个中心的有力支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我国外贸运输 90%以上通过海上运输,长期来没有面向东北亚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这就不得不受制于人。上海港苦于缺乏深水良港,95 万标箱移至釜山、新加坡、神户等港口中转,仅此每年增加运费 27 亿多元,大大削弱了竞争力。
上海是长江流域入海的门户,国际枢纽港一旦在此建成,长江“黄金水道”将因出海口瓶颈的打通而“流”出更多“黄金”。上海就成为堪与新加坡、高雄、釜山一争高下的东北亚海运枢纽,扭转我国在国际航运格局中的相对劣势;而上海地处沿海与长江经济带T字型交汇点的“地利”,浦东改革开放的经济效应和辐射能量,也使得上海成为带动内陆腹地走向世界的“桥头堡”。洋山港建成后,盘活的不仅是上海,更将惠及全国,带动长三角地区、沿海、沿江两大经济带乃至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造桥史上奇迹
从芦潮港跨向洋山深水港,全长 32.5 公里的东海大桥,以崭新的雄姿在滚滚海涛间巍然屹立。在开港前夕,本刊记者一行亲赴现场,深深感受到人类改造自然的伟业。车行桥上,时速 80公里,没颠簸,非常平稳。桥面共双向六车道,加上紧急停车带,完全是按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中间的隔离栏和两侧护栏都是银色不锈钢,与盏盏白色桥灯交相辉映。
从引桥段向海上望,大桥的蜿蜒之姿,清晰可见。粼粼波光间,主通航孔的巨大斜拉桥跨度达 420 米,大桥建设者亲切地称它为东海上的“南浦大桥”。之前,大桥还完美地通过了抗 12 级台风的“风动实验”、7 级地震的“抗震实验”和24辆55 吨集卡满载1300 吨渣石的重压试验,大桥都岿然不动!设计基准期达到 100年,这就保证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大桥具有不间断的通行能力。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长、国内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这是中国造桥史上的奇迹。
车行约 25 分钟,抵达小洋山。穿越小洋山隧道,崭新港区豁然眼前。这里距国际航线 104 公里,对面大洋山岛是一片葱绿,两山之间水深在 15 米以上,形成了天然的港湾。可以说,这里是离上海最近的深水良港。
目前,洋山保税港区已建成,它由规划中的小洋山港口区域、东海大桥和与之相连的陆上特定区域组成,面积 8.14 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区域面积 6平方公里,小洋山港口区域面积 2.14 平方公里。其主要功能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
东海大桥,经专家验证认为,“各标段的加权合格率平均值为94.95%,各项主要技术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对于桥梁来说,合格率平均值达到 85%即为优良,而东海大桥达到 94.95%,远远超过优良标准。
“精卫填海”新传
在小洋山岛,我们站在新建的景观平台上,一眼望去,只见绵延1600 米的一期码头岸线边,已建成了5个深水泊位,年吞吐能力为 220多万标准箱。在港区临近大桥一侧,二期工程 1400 米岸线已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根据规划,到 2010 年,北港区小洋山一侧可形成 10 公里的深水岸线,布置约 30个泊位,集装箱吞吐能力可达 1500 万标准箱以上。
在 5个深水泊位岸边,“臂长”与“力气”都堪称世界一流的15 台大红色集装箱桥吊整齐高耸,这些起重达 65 吨的大家伙可以对付目前世界上最大集装箱装卸。不远处,45 台龙门吊也已整装待命,整个码头显得生机勃勃。可是,在三年前,这里只有沧海一片,荒岛几座。三年时间,1000 多个日夜,建设者用双手、智慧和汗水,填海筑地,开山凿石,展现给世人一座现代化的港口!一期工程填海生成 1.5 平方公里陆域,最深处达 29 米,就是说填进去一座 10 层高楼也不见顶。人们不禁惊呼:这不是当代精卫嘛!
洋山港码头围海筑堤,吹填成陆,工程规模之大世界少有;在缺少淡水缺少电力的条件下进行海上施工,施工环境之苦世界少有;深海筑堤,深海造地,技术要求之高世界少有!在码头的围填土和洋山岛原有的陆地之间,必须有承台驳岸结构作连接,以防止漏沙。然而在最深达 40 米水深,最厚达 45 米围填土的条件下打桩,在我国建港史上尚无先例。面对国内外公司提出的不同方案,港口分指挥部指挥归墨带领技术团队分析、琢磨,再参照外高桥港区等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类似“JI”型的驳岸结构,由密排的桩墙、外侧的斜桩和内侧支承桩组成,确保驳岸坚不可摧。
为了加快打桩速度,大桥指挥黄融在和春晓油气田同志交流防汛防台经验时,突然灵感顿现:海上油气田的钻井平台是中空的大型钢铁导管架,如果把它作为施工平台,再在导管中打桩,就算再大的风浪也难以撼动了。指挥部对这一设想进行热烈的讨论,通过后,上海建工集团立即去海上油气田取经,放弃传统的内河施工方法,最终把10层楼高、900多吨重的大家伙放到海上。以前风浪一大施工就得停止,有了“钢铁岛屿”后,各项工程的进度迅速加快。
在冲击洋山深水港年度节点目标时,上海港员工200 多人吃住在码头工棚内,与时间赛跑,与寒风冷雨较量,日夜施工,超额完成任务。在北围堤和陆域吹填施工中,上海航道人钻研新工艺,苦干加巧干,提前完成任务,总填筑方量达2664万立方米,为港口建设赢得时间。在码头建设中,航道工人三班作业,有的人一连三个月不回家休息,在两年施工中,平均每人每月休假仅4天。
为了国家工程,建设者们淡泊名利。今年将近 60 周岁的归墨,做过的项目响当当:从最早的上海集装箱港口建设,到外高桥港区等工程,他的生活一直和港口建设联系在一起。他有亲友、同学在国外也干这一行,见他已成建港专家,纷纷邀他去国外发展,他们说:“像你这样的高技术专家,在我们这里早就是富翁了。”归墨婉谢道:“是党和国家给了我‘跑道’,我还是留在中国好。”在洋山岛,他和工人们同甘共苦,戴着安全帽下工地解决难题。有人问他:都快退休的人了,为什么还要来啃这块硬骨头? 他笑着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事业有一个完美的句号,我想,洋山港应该是我最好的舞台吧!做好这个工程,我这辈子也就没白活!”
精卫填海,靠的是一种精神,这便是洋山港建设者们在三年的时间里总结出来的“洋山精神”,即不辱使命的负责精神、勇挑重担的拼搏精神、保持本色的奉献精神、不断学习的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的大局精神。这也代表着上海坚持开创性、坚韧性、操作性有机统一的最集中、最鲜明、最生动的体现。
科技“撑”起洋山港
在建设工地,建设者遇到了无数陆上施工不曾遇到的问题,各种技术攻关如火如茶,新技术、新材料都在这里得到充分运用,小到桥上一个灯,大到从海中“凭空”填出码头,洋山深水港无处不闪耀着科技自主创新的光芒,凝结着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
浅海段施工是上海城建集团东海大桥一标段施工的关键点和风险点。大桥 78 号-90 号墩下部结构位于海滩,陆上设备和水上船舶都进不去,必须修建一条600 米长的钢栈桥。于是城建集团耗资约 3000多万元,耗用钢材近 5000 吨,使栈桥如期冲向大海,为海上施工创造了条件,保证了任务高质量完成。
另外,在 77 号墩附近,一条国际通信光缆正好斜穿桥线。如果光缆不小心被打桩切断,一天损失将高达 1亿元人民币,更会给中国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可通信光缆深埋在海底,谁也不知道它的确切位置,连专业的光缆公司也只能保证探测结果误差在平面7米之内。工程不能等项目经理胡劲松带头开展攻关,他们提出一个“土办法”--落潮时,在海滩上用套筒“地毯式”地探测光缆。当天第一次落潮的凌晨时分,胡劲松等四五人来到海滩上开始寻找光缆。当第三个套简沉下六七米之后,一段裹着漆黑缆衣的光缆出现在套筒底部……事后测量发现,光缆所在位置与设计图的桩基外缘仅有 4 厘米的距离,如果没有精确探测,在施工中.光缆必断无疑!
参与东海大桥五标主通航道建设的上海建工集团基础公司,等于“把一座南浦大桥搬到海上”。许多陆地施工中不是问题的问题,到海上就成了难题。东海大桥每个主墩承台混凝土方量达8200立方米,这在陆地上是小事一桩,但在茫茫大海上就不那么简单了。经过反复研究,五标集中6条搅拌船加上平台搅拌站同时浇筑,经过 40 多个小时连续奋战,终于完成任务。
在大桥主体工程完工的同时,配套工程也要紧紧跟上,建设者们采用了最新技术“武装”大桥,“武装”港区。以照明为例,节能、寿命长、光波稳定是基本要求。LED 半导体照明作为目前最先进的第 4 代照明技术,与传统灯具相比,不仅节能,波长范围更稳定,灯光在 10 公里以外就能看见,不仅勾画大桥的轮廓,而且把4 个通航孔、斜拉桥和主塔墩等主要结构也勾画出来,色彩明快和谐,在东海万顷碧波之中蜿蜒伸展,宛如一条姿态矫健的蛟龙,在海上腾舞,形成一道宏伟壮丽、气势非凡的独特景观。一年多前,上海蓝宝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和中科院物理所合作,开发并掌握了这项技术。其波长浮动范围不超过 3纳米,寿命达 5 万小时,给大桥的景观照明带来新亮点。
大桥通车后,车辆将在全长32 公里的桥面上行驰,车速快,载重大,流量高,如何确保大型集装箱运输车辆的安全,“大桥保安”由谁来承担呢?经了解,这是一个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图像技术、光纤网络等高新技术于一体,体现国内领先的智能交通及工业控制领域的成熟理念的综合系统工程,它为大桥的交通安全提供最可靠的保障。
该系统具有子系统多、设备杂、工程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它不仅要保证大桥的交通畅通,而且必须与公安、海关、边检、港区、航运、海事、公路等近10 个相关部门对接,以便与这些相关管理机构配合管理,保证各类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在目前国内国际特大型桥梁中尚属首例。
另外,大桥上每隔 500 米就有一个事故检测摄像仪,它总共有 73 台,具有变焦、转向、扫描、防腐等特性,几乎桥面的任何一角落都处于它的监控之中。它监控的内容包括大桥路面清晰度、车流量、事故及桥面气象等等。主塔上的那只“眼睛”是专门控制海面的,一旦有危险船只出现在 10公里以内,桥塔上的摄像机将会即刻报警。
潮涨潮落间,东海大桥在一米一米延伸;云卷云舒间,港口城郭在一段一段推进。洋山港是在高科技支撑下建设起来的。在港口、大桥、物流和港城的建设中,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更重视知识产权。目前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会同知识产权专家进行了“可专利性”分析,将深海筑坝、超强混凝土、深层地基加固等科研项目列入知识产权孵化区域。仅大桥施工就结出 20多个成熟的专利硕果,港口建设也有 4个专利正在申请。当今,这颗西太平洋“海上明珠”——洋山深水港已经启用,它标志着上海结束了多年没有深水港的历史,上海港将具备冲击世界大港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