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期●青少年绿洲●

一碗馄饨三千元

作者:陈鲁民

福州的李女士在电话中听到在青岛读大学的儿子想吃妈妈包的馄饨,她就头天晚上包好馄饨,第二天清晨煮好,赶当天头班飞机从福州飞往青岛。中午到青岛后,搭出租车赶往学校,把馄饨送到儿子手上。据李女士说,她这一趟,花费 3000元。可谓,“千里送馄饨,一碗值三千”。
  还有一则消息,广州某大学有名新生因为“饭菜不合胃口,衣服也不会洗,不太适应这种生活”,就从七楼跳下殒命。对此,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
  大学生入学时,一般都在十八九岁。要在过去,这都是该挑起养家糊口重担的岁数,是家里的顶梁柱了。在当年红军的队伍里,这个年纪有的当上师长、团长,领兵打仗了。可如今有些大学生不仅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甚至连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而且还不能经受一点挫折和磨练,心理承受能力十分脆弱是其主要原因。我们一些家长过分地溺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吃一点苦,遭受一点挫折,干一点家务,承担一点责任,像个小皇帝一样捧着,宠着,这样看似爱护孩子,实际上是害了孩子。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样受宠的孩子必然四处碰壁败下阵来。反之,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吃一些苦,接受一点磨难和挫折,对孩子的关心不要“无微不至”,”让他们自己学着照顾自己,这才是理智、科学地爱孩子,正所谓“道是无情却有情”。
  几年前,教育学家孙云晓有一篇很引起轰动的文章 《草原上的较量》,讲到在一起参加夏令营的中日两国孩子的差距。日本孩子吃苦耐劳,动手能力突出,团队精神强,而中国孩子总是叫苦连天,花钱大手大脚,什么事都不会干。参营的日本人曾骄傲地说,他们这代孩子比中国的孩子强。这就提醒我们,如何教育好孩子,的确是将来中华民族能不能在世界上争得一席之地的重要问题。
  今天的青少年,肩负着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要让他们将来能接好前辈们的班,担负起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就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忍不拔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而这些精神和品格,既不可能自然养成,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一点一滴地耐心培养,坚持不懈地教育熏陶,锤炼他们自强自立、不怕困难的品格,增强其承受、战胜挫折的信心。这样,他们才能适应各种环境,勇于迎接一切挑战,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上一篇:丢头不丢密下一篇:郑板桥的教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