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其诗、书、画被誉为“三绝”,是个大名人。但他的教子观却不是“望子成龙”而是与今日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十分合拍。
郑板桥任山东潍县县令时,曾写过不少家书给江苏老家的弟弟,其中《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集中地谈了他的教子观。此信一开头表达了普天下父母的共有之心:“吾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但是怎么个爱法,希望儿子将来成为怎样的人呢?郑老先生写此信时五十七岁,推算下来其子不过五六岁,在私塾从师。这么小的孩子又不在身边,做父母最惦记他的总是衣食健康,书读得怎样。可是郑老生所想的却不是这些,而是“爱其子要以其道”。那么他的“道”是什么呢?
一是:“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他谆谆叮嘱“舍弟”要代为管束小儿,使之爱护天地生物,一虫一蚁,不要以“发系靖蜓,线缚螃蟹”玩耍取乐,因为那会使小生物“一时片刻便拉折而死”。在郑板桥看来,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善良心性,珍爱万物,爱惜生命。
二是:团结友爱,互谦互让。信中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欺凌他。”而“鱼飨果饼,宜均分散给”。郑板桥官至县太爷,能有此“平民意识”,难能可贵。近日读报,说某中学一个班级教室里的卫生工作不是轮流着做,而是谁爸爸的官职小,谁就得包干下去。此事虽发生在学生身上,根子却在老师和家长。
三是:不要成龙成凤,而要成人。郑老先生在信中说:“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此话今天听来,确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今天有多少父母会这样来教育子女呢?他们耳提面命于子女的,多是苦读书,考高分,进名牌,当白领,做老总,挣大钱,至于思想品德,素质修养,则鲜有提及了。这和郑老先生的教子观相去甚远。值得深思的是,郑板桥的家教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着重“素质教育”,这在 200 多年前的一个官宦家庭,实在是难能可贵。时代虽然前进了,但郑板桥的教子观并未过时,它对我们今天的家长,仍能带来必要的反思和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