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期●红色传承●

淮阴优秀家风故事

作者:杨健


淮阴是革命老区、红色故土,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所蕴含的廉洁基因影响着一代代淮阴党员干部廉洁修身,以良好家风助推形成淮阴的风清气正。

艰苦清廉——吴觉

吴觉(1912—1984),淮阴渔沟人。他是淮海地区著名革命者、优秀共产党员。

新中国成立后,吴觉在任政务院治淮委员会秘书长时,他规定,有好房子首先让老知识分子和工程技术干部住,他把方便和舒适让给了大家,自己一家却一直住在旧民房中。

吴觉长子回忆说,父亲刻苦自俭清廉,要求每天家用不得超一元钱,省下接济别人。直到他逝世,家里也没什么像样的家具。临终前他嘱咐丧事从简,对组织上唯一的请求是将他历史问题搞清楚。

2018年,吴觉夫妇骨灰回淮阴,也是简单入土安葬。吴觉子女说,父亲当年走出淮阴,就是普通青年,他没要“高官厚禄”来“衣锦还乡”,因此,以这种平常方式,把父母送回家乡,就是对他奋斗一生的最圆满句号。

不占公家便宜——周文忠

周文忠(1918—2000),淮阴刘老庄人,1939年参加革命,翌年入党。战争年代他骁勇善战,被授予“民兵英雄”。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淮阴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淮阴县(市)长等职。

1964年秋,淮阴开人代会。有一次周文忠因研究工作过了午餐时间,伙房没菜,厨师要再做,周文忠不让,直接到代表餐桌上拿些山芋皮和芋头就充当午饭了。

周文忠以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不占便宜为荣。在周文忠教导下,儿子周明成从乡村基层工作做起,逐步做到副县长,按规定可配专车。可等专车第一次上门,就被周文忠严词批评,他把儿子叫到跟前,严肃规定:上下班只能自己徒步或骑车。

为群众干点实事——张义祥

张义祥(1921—1974),江苏灌南人,1939年参加革命并入了党;1973年调任淮阴县委书记;1974年在棉花庄公社红卫大队蹲点,心脏病突发,病逝于玉米试验地。

张义祥建国初就担任过宜兴县委书记,又在中央国家机关和邯郸工作过,属于地市级干部。他1961年回灌南,职位不升反降。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说:“我们不为做官,就是想为群众真正干点实事。”

三年困难时期,张义祥处处考虑群众,对自己和家人却考虑很少。每天中午,家里都有一些生活困难的老乡吃饭,但单位发给他的补助一律退回,每月还从自己工资中拿出钱来接济乡亲。他常说:“江山是人民给的!”在他影响下,儿女常将家中米悄悄送给困难同学。

工作中,张义祥一贯平易近人,不搞特殊。当时县委书记配有吉普车,但他总把车给老干部使用,自己骑车下乡,和农民一起吃住、劳动,在干群中享有很高威望。

要想人服就得从严律己——周平

周平 (1927—2005),江苏沭阳人,1943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周平在淮阴工作了25年,先后担任过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等职。

周平把“清廉”视作立身之德,严格廉洁自律。他给自己立法四章:“给烟不抽、给酒不喝、送礼不要、请吃不去。”他常诫勉自己:“己不正焉能正人!”

他在三树、丁集等地做了多年党委书记,为当地困难群众和基层干部做了许多好事,逢年过节时常会有干部群众带着土产上门感谢。他发现后,就给儿子下达一个硬任务:“不准让一个送礼人进门,否则拿你是问!”儿子执行命令非常坚决,有时甚至生硬地把人家送的礼物抛在门外。周平曾因拒绝陪上级领导吃饭被称为“呆子”,配专车不坐被喻为“傻子”。但这些绰号却折射出他的信条:“党的干部就不能搞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