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期●老区采风●

昔日抗日根据地 今天美丽新农村

——淮南市古沟回族乡太平集的变迁

作者:汤凯


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太平集坐落于淮河流域泥河下游的南岸,集上聚居着以做小生意为生的回族群众。抗战期间,回汉两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伪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途上携手奋进,使如今的太平集(太平回族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抗战时期,太平集并不太平。在1940年前后,驻在田家庵和谢家岗炮楼里的日伪军常来太平集祸害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40年7月14日,中共凤台县委在今潘集镇境内成立了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根据“三三制”的原则,县委先后在田集、太平集、万福集、顾桥组建了一至四区,设立了18个乡政府,形成了以潘集为中心、总面积630平方公里、人口达20余万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8月,二区区委在太平集成立,由谢青梓任书记,丁文山任区长,并组建了区中队,成立了高皇、泥河、古沟、太平、东店、芦沟6个乡政府。

二区成立后,得到回族群众的真诚拥护和大力支持,他们破例将两座清真寺提供给区委办公,还腾出房间供区中队战士住宿。从此,抗日民主政府走进了太平清真寺。经区委批准,清真寺阿訇吕长新、严佑林等8名回族群众成为区政府工作人员。此后,太平集既是抗日斗争的前沿阵地,又是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的东南屏障。

二区区中队有100多名武装队员,其中回族队员20多名。日寇侵占淮南期间,除了占领九龙岗和大通矿区、凤台县城和田家庵镇之外,还在沿淮两岸老牛坟、雁顶山、谢家岗等地修建了多处碉堡炮楼,以控制淮河水运。盘踞在据点内的日伪军经常下乡烧杀抢掠,两岸百姓对其恨之入骨。就在区中队成立的当天晚上,区长丁文山率区中队乘木船由丁家郢渡至对岸,直奔老牛坟,在深夜打响了袭击敌炮楼的战斗。此战虽毙敌不多,但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壮大了区抗日武装的声威,极大地鼓舞了回汉群众的抗敌热情。

同年11月,区中队又在平家滩成功伏击了日货拖轮,击毙日军两名,缴获火麻及其他军用物资数十吨。1941年1月,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区中队在戴桥成功阻击了国民党顽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武装侵犯;26日,农历大年三十,区中队参加了全歼日伪绥靖六团的苏涂战斗,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打死打伤敌军近百人,俘敌百余人,活捉伪团长杨立言和副团长王寿之,缴获长短枪200多支、机关枪1挺、子弹数千发,受到了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的嘉奖。

1942年以后,在县、区委的领导下,区中队先后参加了戴桥、平圩、黄岗、高皇等战斗。回汉队员并肩作战,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共御外侮的壮丽凯歌。经过烽火硝烟的锤炼和考验,广大回族队员抗日热情进一步高涨,斗争经验得到进一步提升,后来马凤先担任了区中队队长,郑永太担任了太平乡乡长,常德胜从区中队进入正规部队并担任了团长。

太平集回族群众勤于经商,消息灵通,眼界开阔,辨别是非能力强,对共产党的抗日救国思想接受得快、跟得紧。二区政权设在太平集后,广大回族群众积极支持抗日民主政府的政权建设和对敌斗争。

1940年7月,彭雪枫率部第二次进军淮上,抗日民主政府号召广大百姓拥军支前,太平集群众在很短时间内,就赶制了军服2000多件、军鞋1000余双、军被500多床,送到正在前线抗战的新四军将士手里。同年秋,二区征集爱国公粮,包括太平集在内的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征集的1万余斤粮食存放在清真寺中,回族群众日夜守护,未损一粒。

新四军排长王万金曾兼任区中队队长,在攻打谢家岗日伪炮楼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太平集回族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王万金烈士的遗体抢回,并献出寺产土地,将王万金烈士安葬。1941年元月,中共凤台县委委员、县妇女抗敌协会主任巴芳和祖曼秋两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不幸被俘,被敌人押送至施圩据点。当时,两人的身份还未暴露,严佑林得知情况后,立即以当地回民领袖的身份出面营救,并挨家挨户筹集资金。广大回民群众纷纷解囊,终于成功将两人营救了出来。

吕长新、严佑林还利用阿訇这一特殊身份,宣传动员广大回族群众,积极投身到全民抗战中去。一代名医李凤阳(号旭初)让出自家的房子给区长丁文山办公,并负责为区中队战士免费看病,还率先献出家用枪支,同时利用外出行医的便利,帮助收集情报。在他的影响下,全太平集20多户有枪的人家都把枪支交给区中队,壮大了区队武装。

太平集广大回民青年还积极参军参战,先后有7人血洒疆场,为国捐躯。解放前夕,回族同胞又捐出清真寺土地10余亩。回族乡贤田治珍捐献出全部钱款兴建的回民小学和崇德中学,先后培养出200多名学生,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如今的太平回族村,正以民族团结进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2016年以来,村两委整合资金1400万元,建成了一条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民族团结太平大道;改造了具有300多年历史的两座清真寺,新建了一座能容纳百人以上的回民敬老院;治理太平集周边水系3200米,修建户户通道路3100余米,实现了路灯全覆盖……如今,太平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落干净整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太平村立足资源禀赋,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不断壮大粮油加工、牛羊屠宰、米糖生产等传统特色产业,先后建起了淮南市阳光粮油工贸有限公司、刘琴肉牛养殖场、太平扶贫车间、绿善斋食品有限公司等现代实体产业,年产值突破亿元,解决周边群众就业200余人,以特色产业充实群众“钱袋子”,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村两委还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的和美乡村建设模式,挖掘红色革命资源,建设红色村史馆;复原红色足迹,发展红色旅游。村里还组建了锣鼓队、舞蹈队、宣传队,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既传承了民族民俗特色文化,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昔日回汉并肩抗战,今天共建美好家园。近年来,太平村先后荣获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先进村”、“旅游示范村”、“美丽宜居重点示范村”和淮南市“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并成功入选“全省和美乡村建设示范村”。回族致富女能手刘琴,还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代表淮南市380万淮河儿女光荣地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作者系淮南市潘集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