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期●文化战士天地●

花鼓灯艺术大师陈敬芝

作者:陈明

陈敬芝,原名陈孝恭,艺名“小蜜蜂”、“一条线”,1919年8月出生于安徽淮南凤台县新集镇陈巷村。他12岁开始学花鼓灯,在长期的实践中独创出花鼓灯舞蹈动作上的“颤、颠、抖”,舞步上的“风摆柳”,形体上的“三掉弯”,扇花上的“三指夹”等,成为花鼓灯艺术的经典。

陈敬芝表演的兰花(花鼓灯中的女角)以其感情细腻、身段优美、扮相俊俏、舞姿活泼而在淮河两岸渐有名气:“这个小兰花像有线扯着一样,跳起来如同一条丝线在水中摆!”从那时候起,“一条线”的美称就传开了。陈敬芝不但能跳,而且善唱,他把花鼓灯民间小调融于戏剧唱腔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唱腔风格。他的歌声婉转空灵,听众称他“小蜜蜂”。“看了‘一条线’,三天不吃饭;听了‘小蜜蜂’,无被可过冬。”就是沿淮群众对他高超表演艺术的盛赞。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日寇于1938年6月攻陷了凤台县城。此后,日寇又下乡“扫荡”,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侥幸逃脱日寇魔爪的陈敬芝对侵略者的暴行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新四军挺进敌后、在凤台开辟抗日根据地之后,陈敬芝积极投身抗日宣传,编排创作了很多歌颂新四军抗战的花鼓灯歌谣,带领他的弟子们在根据地广泛演出宣传,而且还教会了新四军的文艺演出队。“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新四军,子弟兵,为国家,为人民,参军顶光荣,抗日当英雄”;“要想不讨饭,跟着新四军干。丢掉竹竿拎枪杆,坚决去抗战”;“花鼓一打脆生生,知心话儿阿哥听,民族危难正用人,阿哥报国有决心,送你去当新四军”……这些花鼓灯歌谣因歌词朗朗上口,在根据地群众中广为传唱,激发了广大青年参加新四军、抗战保家乡的热情。仅在1942年的一次征兵宣传中,凤台县抗日民主根据地就有700多名青年报名参加新四军,不符合条件的也积极参加地方民兵队,积极投身抗战支前的行列。陈敬芝因此受到了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的表彰。

新中国成立后,陈敬芝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花鼓艺术的传承弘扬中,他的陈派花鼓灯舞蹈以“淮畔幽兰”饮誉中国舞蹈界。他编创表演的节目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独舞《游春》已成为安徽花鼓灯的优秀传统剧目;他独创的“绕扇、抱扇、抽扇”等扇花成为花鼓灯舞蹈中的经典,被众舞蹈学院借鉴;他在弦子灯基础上创造出推剧(安徽省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艺术,成为国内稀有剧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敬芝是集编、导、演、教于一身的花鼓灯表演艺术家,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经他挖掘、整理、编创的节目,代表中国与国际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远赴英国、芬兰、加拿大、土耳其、塞尔维亚、泰国等国演出,引起轰动。2006年11月,安徽省文化厅正式命名陈敬芝的家乡陈巷村为“安徽花鼓灯陈氏流派原始生态村”;2011年6月,又命名陈巷村为“安徽非物质文化传习基地”。凤台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凤台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花鼓灯艺术之乡”。陈敬芝也被誉为国宝级艺术大师,我国著名作曲家乔羽先生曾专门题赠陈敬芝“花鼓大师”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