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年前,雨花台烈士杨斌将自己的一条毛毯,一分为二,救了战友仇甫成的命。仇甫成感念了一辈子,直到临终前还嘱咐儿子仇明祥:一定要找到杨斌烈士后人,交还毛毯,缅怀恩人。
这半条经历战火硝烟、历经岁月沧桑的毛毯,见证了当年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传承着用鲜血凝成的革命战友情。
杨斌,1911年生,原名谢远源,北京大学毕业,1936年入党,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曾化名杨佛和、陈家庆、陈月亭。仇甫成,1922年生,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新四军如东警卫团政委谢克东的警卫员。
为加强苏中区委秘密工作的领导,1943年1月,新四军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杨斌调任中共苏中区委秘密工作部部长。初到如东,人生地疏。谢克东将机智灵活勇敢的仇甫成派到了杨斌的身边,随后4年,仇甫成与杨斌形影不离,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4年间,仇甫成跟随杨斌侦察敌情、刺探情报、踩点伏击,参战近百次。每次仇甫成都冲在前面,机智勇敢地完成保卫任务。一次,杨斌带着仇甫成到江南敌前沿某阵地执行侦察任务,敌军营就在对面山脚下。仇甫成和杨斌沿着山坡一前一后从后山往上爬,当快到山顶时,仇甫成被敌哨兵发现,他立即回头低声向杨斌报告:“有情况,快撤!”随即向前冲去,将敌人引开。敌军叫喊着向他冲了过去,子弹从他耳边“嗖嗖”地飞过。他飞快跑到山顶,可向下一看,前面是悬崖峭壁,他来不及思索,纵身跳了下去……当他醒来时,第一眼看到的是杨斌坐在床头,正为他擦拭伤口。原来,安全撤退后的杨斌又悄悄返回山脚下,一遍遍搜寻,终于在第二天下午发现了乱草丛中昏迷不醒的仇甫成,把他背了回来。
杨斌比仇甫成大11岁,在仇甫成眼里,杨斌不仅是自己的首长,还是自己的大哥,平时总是给他无微不至的关怀。1944年春节前夕的一个晚上,仇甫成随杨斌执行伏击任务,空中飘着鹅毛大雪,趴在冰冷的雪地上,衣着单薄的仇甫成冻得牙齿咯咯响,受过伤的小腿几乎失去了知觉,杨斌将身上的一条毛毯剪成两半,将其中的一块递到他面前。仇甫成摆手不要,他知道杨斌患有严重的肺病,曾动过手术,拿掉多根肋骨,不能受寒。杨斌道:“这是命令,你腿受过伤,保护好身体,我们还要打仗呢。”说完,将毛毯轻轻地盖在仇甫成的腿上。战斗胜利后,仇甫成将那半条毛毯精心收藏了起来。
1946年底,杨斌调任华中十地委副书记兼城工部部长,因仇甫成不会说上海话,不能随杨斌去上海,在江苏东台码头与杨斌依依惜别。“小仇,等革命胜利了,我一定来看你。”然而这一别,竟成了永诀。1947年5月14日,杨斌与爱人王立维在上海大戏院执行任务时,由于叛徒出卖,夫妻俩被捕,押解到南京,杨斌在狱中受尽折磨,于1948年4月英勇就义。随后,仇甫成担任陈丕显贴身警卫4年,1952年,已是副营职军官的仇甫成带着这半条毛毯复员回老家务农。
这半条毛毯,仇甫成视若珍宝,从不舍得盖。如东天气潮湿,他将毛毯包在棉絮里收藏,每年梅雨季节前后,都要拿出来晒晒。每次他都会久久地凝视着毛毯,不厌其烦地给妻儿讲述与杨斌一起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
1982年,在镇政府工作的大儿子仇明祥出差路过南京,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遗物展台前看到一条与父亲珍藏的那半条毛毯相似的毯子。他将杨斌的简历抄录下来,并翻拍了一张杨斌与陈丕显的照片。回到家中,仇甫成一眼就认出了照片中的杨斌,兴奋得大喊:“就是他,就是他!什么时候我也要去一趟南京!”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3年初,仇甫成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他嘱咐妻儿:“要将这半条毛毯送到杨斌首长身边,帮助找到他家人,告诉他们,如东有一个杨斌的兵想他40年了。”
父亲的遗愿一直被仇明祥记在心头,他也一直没有放弃打听杨斌家人的下落。2018年底,仇明祥带着84岁的母亲和妻女,来到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道出父亲遗愿。纪念馆领导十分重视,随即派员来到仇明祥家中,经现场甄别,确认为杨斌烈士的遗物。纪念馆领导同时也告诉仇明祥,纪念馆中的毛毯是杨斌的爱人王立维1969年捐赠的,杨斌牺牲时,没有子女。由于当时通讯落后,此后他们也失去了与王立维的联系。
为帮助仇明祥实现父亲的遗愿,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与“今日头条”(网络平台)合作,发布了“寻找雨花台英烈后人”的信息,各媒体迅速响应。苍天不负有心人,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找到了杨斌远在天津的侄子谢万里。2019年4月3日,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举行了庄重的捐赠仪式,谢万里捧着叔叔当年用过的毛毯,泣不成声。两片饱含着革命友情的毛毯静静地安放在杨斌烈士遗像前,向后人诉说着那段用鲜血凝成的革命友谊。
后来,杨斌妻子王立维的儿子、女儿、女婿也得知此情,于今年4月25日专程来到如东,就捐赠半条毛毯之事向仇明祥一家表达感激之情。当日,王立维的儿子、女儿、女婿在双甸镇杨斌事迹展馆里,久久驻足不愿离去。半条毛毯见证了80年前的革命友情,如东县委出版的《扶海听潮》一书,也将半条毛毯的故事收录其中,让这用鲜血凝成的革命友谊故事传遍如东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