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期●卷首语●

赞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

作者:本刊记者

  
  
  当前学校教育收费高、收费乱;片面追求升学率,迫使莘莘学子都去挤“独木桥”(上大学);高校毕业后又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等等,这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老大难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深感江苏省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从1995年创办以来所取得的业绩和经验就显得更为可喜,更为可贵!
  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的前身是1958年3月当地党政领导响应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号召,全国率先为适应农民教育需要而办起的第一所农业中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秉承过去办学传统,坚持以服务老区、致富老区为宗旨,创办10年来先后向老区招生近1万人,为老区培养输送了7000多名中等专业人才。在籍生人数从开始时的1600多人增至现在的5100多人。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帮助6000多户老区农家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每年为老区贫困家庭增收1亿多元。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的骄人业绩表明,人才的培养,决不只有上大学这一条路,还有职业教育这条宽广的路。温家宝总理曾指出,除农村教育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两大战略重点外,教育工作还有一个战略重点,这就是职业教育。他还指出,教育工作要着重抓好“普及、提高、加强”三方面的工作,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加强职业教育。最近,他又批示:“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尤其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一项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十年磨一剑”,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的同志经过10年艰辛探索走出的职教扶贫路,确实走得对,走得好,值得提倡、推广。
  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创办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核心就是“扶贫先扶智,脱贫先脱愚”。这是该中心的同志多次深入老区调查得出的共识。有了这个共识,他们才能真正情系平民百姓,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采取“三放宽”(放宽学生入学年龄,放宽专业选择,放宽学制年限)、“三减免”(减免培训费,减免学费,减免代办费)等措施,拒绝“应试教育”“创收教育”。10年来他们招收的近万名学生中,50%是贫困生,其中特困生有1500多名。为了保证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找到较好的工作,他们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门类培训,以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达到“就业一个,致富一家;就业一批学生,致富一方百姓”的目的。他们这样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完全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老区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被人们称为是“我们老百姓真正的学校”。这个评价很朴实,也很崇高。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没有什么比得到人民的信任更重要的了。黄桥老区地跨江苏南通、泰州两市,包括如皋、海安、泰兴、姜堰等县(市),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就活跃在那里,是江苏省唯一建立过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举行的黄桥决战,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日的新局面。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又是粟裕、谭震林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的主战场。黄桥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过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改革开放后,黄桥老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黄桥老区的人民是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的。现在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创出的职教扶贫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相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的伟业中,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