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期●特稿●

职教扶贫服务老区 十年培育桃李芬芳

作者:江苏省海安双楼职业高级中学校长·江苏省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 朱荣贵

  
  
  
  
  黄桥老区是江苏省最早的革命老区之一。1995年,在南通市老区开发促进会倡导下,由南通市委、市政府向省政府写报告,经省教育厅、省计经委同意创建了这所专门面向老区办学、服务老区人民、实施职教扶贫的老区人才培训中心。创办十年来,在省、市老促会直接领导和关心下,在省、市、县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培训中心工作融人老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之中,为老区人民致富服务,先后面向黄桥老区招生近10000人,已为老区培养输送了7000余名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转移老区富余劳动力3589人。在籍生人数从1995年的16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5110人,班级从原来的26个班增至现在的88个班。学校先后被评为市县模范学校、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省优秀中学生团校、南通市劳动力转移先进单位,荣获南通市首届职业教育奖励基金一等奖,被喻为“老区人民自己的学校”、“贫困百姓子弟学校。”
  回顾十年来的办学情况,培训中心的每一步发展,每一分成就都凝聚着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省教育厅为培训中心专门下达统一招生计划;黄桥老区的各市县教育局给予培训中心与普通中专校招生的同等待遇;南通、泰州两市老促会和所属县(市)及各乡镇老区开发促进会领导,长期以来主动支持职教扶贫这一项目,深人贫困家庭,帮助贫困生克服就读困难;很多老前辈、老干部节衣缩食,拿出自己的退休金帮助特困学生解决读书困难。南通市土管局、民政局以及市县有关慈善会、工厂、企业、公司及社会有识之士都曾为贫困生送过钱、送过衣、送过物,关心和帮助很多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在此,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给予老区子弟关心、支持和帮助的各位领导,省、市、县老促会老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再一次表示最诚垫的谢意!
  十年来,学校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就业为导向,切合老区建设需求,开设专业,培养人才
  作为江苏省第一所专门为老区服务的职业学校,办学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为老区服务、为老区人民子弟上学就业着想、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着想的办学宗旨,坚持发展职教事业不动摇。先后三次组织教师深人老区78个乡镇,开展社会调查,了解老区需要什么专业,缺少什么人才,从根本上找到了一条帮助老区脱贫致富的道路,这就是“扶贫先扶智,脱贫先脱愚”。为此,我们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立足老区,面向老区经济建设主战场和社会需求办学。应对经济转型需要,配合老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适应发达地区劳务市场的人才需求,建设骨干专业,改造和嫁接传统专业,开设了机电一体类、电子类、计算机类、服装设计类、装潢类、管理服务类、对口高考类等实用型、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形成了一、二、三产专业并存,传统专业与新开专业相融的专业结构格局。建设重点专业、骨干专业12个,数控技术专业被评列为全国数控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机电专业、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通过省现代化示范专业验收。电子、财会、计算机专业被列为市重点专业,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专业发展优势。
  二、为老区子弟着想、积极实施职教扶贫工程
  十年来,为了让老区孩子有书读,上好学,我们坚持扶贫助学,招生条件上实行“三放宽”政策,即放宽学生入学年龄,既收应届毕业生,又收大龄的往届毕业生或社会青年,乃至残疾青年;放宽专业选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和接受能力,可主修一门专业,兼学其他相关专业,也可随时调换自己喜欢的专业,以期他们能有一技多长;放宽学制年限,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学生根据自己家庭劳力状况和学习能力决定在校学习时间,可提前学完就业,也可分阶段边就业边学习。十年来,培训中心面向老区招收的近10000人中,50%是贫困生,其中特困生1500余人。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读完书,对特困生采取了8条帮扶措施:(1)降低收费标准,培养费每年比省标少收1000元。近5年来,少收培训费400余万元(2)减免学杂费。全校每年有400多名单亲、孤儿双下岗特困家庭或因天灾人祸致贫家庭的学生享受学杂费减半或全免。(3)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学校正常有60余人勤工俭学,每月发60-80元生活费。(4)拾废旧助学。学校发动全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捡废旧变废为宝,每年多达12000元,十年来变废为宝近10万元,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5)实施“硬币工程”。动员全校师生每人每周省一元钱投人硬币求助箱,每年有2万余元,也用于资助贫困学生。(6)党员干部扶持、帮助特困生。(7)教研组帮扶特困生。(8)动员企业老板及社会福利机构帮扶。十年来,全校教职工捐款达15.3万元,帮助716名特困生解决了学习上的困难。先后有168个单位和个人,对218名特困生实施挂钩捐助扶持,从而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三、加强三项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十年以来,培训中心积极实施以打造一流名师为目的的师资队伍建设、以打造现代化示范专业为目的的专业建设、以打造国家重点职中和示范职中为目的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三大工程。师资队伍建设上,我们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选苗子、压担子、抓检查,搞评比、常激励,通过多途培训定期聘请等形式,打造一支在省市、县有一定影响的名师队伍。十年来,培训中心培养出全国优秀教师2名,省特级教师1名,市县骨干教师25名,双师型教师46名,高级技工、技师59名。专业建设上,一方面坚持长短结合,主副结合,嫁接重组。围绕“厚底、宽面、知识新、技能强”的人才培养需求,把能力本位作为专业建设的基本点、出发点。实行模块化集装式教学模式,努力形成优势互补、多模块、多层次、较完整的专业建设体系。另一方面加强了专业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和充实了数控、CAD、金工、电子实验室、电子阅读室,先后添置586计算机500台,普通机床、数控机床60台,总投人500多万元。基础设施建设上,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办校。面对职教困境,千方百计拓展增收渠道,增强节约开支、勤俭办学意识。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校园绿化、亮化、美化。十年来投资1500多万元,兴建了学生公寓、学生餐厅、国际交换学生教育中心暨技能培训中心;安装了校园网、校园一卡通,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信息化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四、办学机制不断创新,国际接轨首开新河
  十年来,培训中心坚持办学机制创新,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育资源,与社会力量密切合作,优势互补,走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跨国界的联合办学之路。先后与江苏技师院、扬州大学、苏州大学等6所大学合作办学,开办五年制大专、开放专本科;与北京华学集团联办了空乘及外事服务专业班,形成了本科函授、五年制大专、开放专、本科、职业中专、职业高中、高级技工、短期培训并存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格局。2002年底,与台湾鸿福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双语教学班达成合作协议并顺利签约,江苏省海安外国语培训中心应运而生。至今已聘请外教7名,开办了6期英语口语培训班,并招收了3个学历班。2003年4月,培训中心与韩国CICI留学院合作办学,接受韩国中小学学生来校留学,首开南通市成批接受外国中小学留学生的先河。2005年培训中心又与韩国EDU留学院、日本ISI留学院达成合作办学的协议,现已接受韩国、日本中小学留学生103名。立足老区,面向世界的开放办学格局正呈现出勃勃生机。
  五、积极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我们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文件精神,重视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门类培训。先后举办各类短训班、技能训练班、考工班、出国劳务班、预备党员训练班40余期,受训人员近8000人。为了保证让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找到较好的工作,培训中心把学生就业作为学校发展的支点,采取积极措施,保证每个老区家庭子弟都能找到一份工作:①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加强择业观教育,认真开好《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崭新观念。②坚持好中选优,提高就业服务质量,确保学生家长满意。目前,培训中心已形成了有300多家用人单位合作的就业网络。毕业生就业率达百分之百,处于供不应求,需提前预订的局面。十年来,培训中心帮助7000多名毕业生培训就业,其年收入大多在1万元左右,少部分学生年收人超过2万元,个别学生达4-8万元,甚至更高。帮助6000多户老区家庭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每年为老区贫困家庭增收超过1亿元,达到了“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就业一批学生,致富一方百姓”的职教扶贫目的。
  与此同时,培训中心还面向国际市场开展出国劳务培训。2003年与海安民福公司合作,培训赴日钳工、车工。2004年与中国国际人才开发中心上海分部合作建成国际人才交流中心,专门对华东地区赴日研修生进行出国前的日语培训。
  光荣属于昨天,留给我校的仍然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时代呼唤进步,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弘扬中光大,使传统品牌继续进发新的生机活力。今后,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精神,在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加强努力,凝心聚力高举新中国农村职教的第一面红旗,勇当农村职教先锋,乘时代大潮,抓发展良机,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黄桥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本文作者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这是他在2005年12月10日庆祝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成立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该校的前身是1958年3月8日当地党政领导响应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的号召,在全国创办的第一所农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