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期●随感录●
雨丝风片
作者:一张
只为赶回家吃顿年夜饭
大包小包、手提肩背、排长队、心急火燎地挤车回乡“过年”去,眉开眼笑、精神百倍、满怀满足之感回城打工的“春运”高潮,平静下去了。年年看这个大场面的人才能体会那两句古诗名句的深沉:“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吃不到年夜饭,会怏怏不快懊丧一年。)——这不止是某一个羁旅他乡的游子独自一人的喟叹,这是一个民族的乡愁,是民族的文化心理、情感价值的体现。
口头还是叫过年
改农历年为“春节”,据说还是袁世凯手上的事:时间过去九十多年、快一百年了,人们还是“因循守旧”,口头上叫做“过年”
许多传统的民间习俗,是最根深蒂固、不可理喻的,并非大总统一纸命令所能拔出根来,说改就改。所以,先哲说“旧习惯真可怕”。但也应看到,还有“可爱”之处。顽固可爱。
文明的基石
春节和中秋节,是我国民间两个最重要的民族传统佳节,因为它的核心内容是“团圆”。
此外,民间节日还有清明、端午、重阳、冬至等,各有丰富内涵;同属民族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的载体之一。不是夸张,它可能是延续着五千年文明的精神力量源泉所在。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代表先进力量的政党才能创建坚实的物质文明,实现坚强的政治领导。
文化失忆
在全球化、市场化潮流的冲刷下,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正在被淡化甚至消失。有识之士称之为“文化的失忆”。节日文化异化为吃喝、穿戴、游乐的消费高潮:乞巧节成了情人节,洋冬至替代了土冬至,只知清明吃青团,端午吃粽子而不及其余。——不是文盲,偏是文盲。纵然拿了大学文凭、博硕学位,仍是文盲。碧海青天嫦娥寂寞,赏月无人……直到外国来争“专利”、夺头彩,抢先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文化遗产才惊醒过来。
但“国有遗产”流失已久,谁在呼叫“魂兮归来?”
文脉因何中断?
老子不懂,儿子不懂,孙子也不懂。父子祖孙没有传承,许多节日文化的传统——也是“文脉”,中断了!
中外商家“逢节必炒”的商品促销活动,是民族传统节日变味、异化、西化的又一股势力。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若干年后不知我们的冬至、清明,会不会演变成“万圣节”那样的鬼节,而春节演变成了嘉年华会?那时候,让我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也开开眼界:涌到巴黎、纽约、伦敦、东京吃年夜饭去,又大包小包带回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