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提供的调查表明,在当代大学生中有33.9%的人从事过校内勤工助学工作,59.2%的人从事过校外勤工俭学活动(包括家教、兼职、编写书籍等活动)。这样的比例不可谓不高,继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校园经商热(当时大学生们贩卖一些小商品,也可以视为勤工俭学的一种方式)之后,当代大学生再次掀起的一股校园经商潮流。可见在市场经济强烈的冲击之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象牙塔已经逐渐远去。近年来,大学校园内的招聘广告比比皆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准备投入到这一潮流中去,而很多高校也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和创造着机会。
勤工俭学可以缓解部分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可以学到课本以外丰富的知识,可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办事能力、交际能力等,优点显而易见,但其不利因素也不应忽视。
有这样一个例子,2005 年五一节后,一知名公司到一大学招聘兼职促销员:每天下午两点到晚上六点工作,每天 20元工资。“也就是四个小时,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很多同学抱着这样的心理,加入了该公司的促销队伍。但这些同学晚上六点,有课要上,而六点结束促销工作后至少要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赶回学校。究竟是应该去兼职还是上课?招聘公司规定打工者无故旷工扣发奖金,于是下午的课他们索性就不上了。为了赚钱而不上课这到底值不值?
让我们来算一笔账,该大学为师范类学校,大部分专业的学生每年需要交纳学费5000元。除去寒暑假等假期,学生每天需要向学校交纳的费用差不多也要20多元钱了。为了赚 20元钱而浪费 20元钱,这岂不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 大学生的第一身份是学生,而勤工俭学作为一种劳动,对于体力与精力都是一种比较大的损耗。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一些大学生往往投入很多时间,以至白天精神恍惚,上课打瞌睡,甚至逃课。还有一些同学打工心切,找到的工作往往与自己的专业无关,甚至根本就是体力活,一来对自己的能力毫无锻炼可言,二来也耽搁了学业。某些学生也因此而“挂红灯”,甚至被劝退学。
当然,笔者并不认为勤工俭学必然会导致上述情况,相反不少同学做到摆正勤工俭学位置,分清主次,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利用假期开展一些勤工俭学活动,做到勤工俭学与学习齐头并进。
当代大学生还是应以学业为主,为勤工俭学而荒废了学业就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向前看”应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和追求,而若因为“向钱看”,那可就毁了自己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