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的前妻肖菊英烈士是我的表姐(舅舅的女儿)。在大型电视文献片《共和国之魂》的“大山女儿”一集中已简要说到她。本文主要根据我母亲、舅母、表哥讲述的以及从钱益民(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邓飞(原国家粮食部副部长)、彭儒(女红军、陈正人夫人)等革命老前辈那里获得的情况,并参考了有关革命史料而整理的。陈毅元帅长子陈昊苏经多年努力,编辑出版的《陈毅诗词全集》,提供了更为珍贵的《忆亡》悼诗。
一
肖菊英,1911 年生于江西信丰县城。在风云激荡的大革命时代投身革命。她念高级小学时开始参加革命活动,加人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3月,她年仅 15 岁即担任了信丰县妇女解放协会主席。1927 年10 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一部分部队进入信丰一带整顿。肖菊英当时主要从事宣传和支援红军的工作。1928年2月,信丰农民暴动攻打县城失败后,她跟随郭一清(本县工农和学运领导人,1930年7月红军第一次攻打长沙时牺牲)和钱益民等一批革命青年转移到油山、龙回一带打游击。1930年6月,陈毅率部再次进人信丰,组建了红二十二军,任军长。为了培养一批军政干部,先后在信丰黄泥排、犀牛和信丰城内三处办起了红二十二军干部学校,陈毅亲任校长。肖菊英带头参加了红军干部学校,学习两个多月后,分配到军部参谋处任秘书。同年9月,在泰和县与陈毅结婚。12 月,中共赣西南特区委成立.陈毅任书记,肖菊英除继续担负秘书机要工作外,还兼任了赣西南特区妇女部部长。1931 年9月,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期间,肖菊英牺牲于兴国县.时年20 岁。
二
肖菊英的父亲肖思炳,在信丰县城开小布店为业,他为人忠厚,好行善事,膝下有五男一女。菊英排行第四,细高个儿,斯文恬静大方,白皙的瓜子脸上有一对小酒窝,全城远近都知道肖家有个俊女儿。菊英童年读过私塾,当时,在信丰这个小地方,女孩子上学堂的为数极少,特别是闺房小姐走出家门,更会受到长辈的限制。她后在姑父(即我父亲)陈辉琳的支持和关照下,就读于信丰采芹学校(当地一所高级教会学校)。
家父陈辉琳民国元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追随孙中山,当过律师。他甘守清贫,热心平民教育事业,在当地创办了虔州中学、新民小学、游州小学等,亲任校长兼教员。他奔波疾呼男女平等,竭力鼓动农家子弟上学。郭一清、黄达等当地早期共产党员都是他的学生。老人们说,当时菊英冲破封建礼教,上洋学堂和参加进步社会活动,继而走上革命道路,是得到家父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肖菊英在学校品学兼优,爱读进步书籍,追求革命真理,接受进步思想快。她撞长写诗词、吹箫笛,还有天赋的好歌喉。她经常从家中拿出钱来购买宣传用品和资助贫困同学,深得学校师生的信赖。她热心各项社会活动,勇于反抗封建礼教和反动势力,带头剪短发和抵制妇女缠小脚,宣传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积极动员女青年走出闺房闹革命。在反对国民党军阀卖国行为、抵制日货和抗苛捐杂税等活动而举行游行示威请愿时,人们都会看到她身穿蓝衣黑裙学生装,朝气蓬勃地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头。每当她站在街头高处讲演宣传时,都会有很多群众围过来听讲,常博得听众的热烈掌声。后来在斗争恶霸地主和土豪劣绅的大会上,她也常被选推上主席台担任书记员
三
1927年10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队从粤东转向闽赣第一次进入信丰时的情况,《粟裕战争回忆录》中写道:由于连续行军作战,部队减员很大,加上一些意志不坚定的战士和干部陆续离队,到达信丰一带时只剩七八百人。经过在信丰的整纪和随后在大庾的整编,大浪淘沙保留下来的精华,已成为不灭的革命火种。在信丰举行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全体军人大会上,朱德同志宣布.这支队伍由他和陈毅同志来领导。朱德同志以他的远见卓识,精辟地剖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展示了革命必然要继续向前发展的光明前景。陈毅同志恳挚地开导大家说:“南昌起义的失败不等于中国革命的失败,中国革命还是要成功的。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做失败时的英雄。”
当时从事宣传工作的肖菊英,有机会目睹耳闻这支革命队伍的两位领导人的风采,脑海里深深留下了革命英雄的形象。之后,不断闻知朱德、陈毅发动和领导了湘南暴动,率部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30 年上半年,革命形势获得很大发展,赣南、闽西地区成为连成一片的全国影响最大的苏区(后发展为中央苏区)。“古田会议”之后,1930年6月陈毅奉命组建红二十二军,再次进人信丰。时任军长的陈毅还在该县创办一所红军干部学校,招收了 100 余名学员。
肖菊英有幸成为由陈毅亲任校长的红军干部学校的第一批学员。开学典礼那天,陈毅代表红二十二军和学校首长讲话,随后是学员代表女生队的肖菊英致辞。她在讲台上的举止和发言,陈毅甚为称赞,他对坐在身边的教员毛泽覃和学员钱益民说:“这妹崽功底真不错!是难得的人才。”肖菊英学习刻苦,不仅政治、军事训练成绩优秀,还是学校的墙报宜传和文娱骨干。当时大家称誉她为“文武兼备,美丽能干”的女红军。
肖菊英的才艺和人品深深打动了陈毅的心。他俩在感情上越来越接近,又有朱德、毛泽覃等同志的热心撮合,最后得到菊英父母的支持,很快订下了婚事。
一天,菊英回家兴奋地告诉母亲:“陈毅军长明天要到家里来拜访,并要吃一顿家人做的饭菜,他最喜欢吃的菜是赣南家乡的肉馅酿豆腐和辣子小炒鱼。"第二天陈毅带着警卫员来了。菊英帮助母亲做了四菜一汤,除了酿豆腐和小炒鱼外,有红烧肉、蒸水蛋和萝卜排骨汤,还煮了一壶滚开的甜米酒。陈毅吃得很香甜。席间他爽朗开口:“我今天来府上,一是拜访两位长辈,二是登门求婚。菊英政治觉悟高,又聪明能干,我很喜欢她。她是 1911 年出生,我是 1901 年出生,年龄相差大了一些。她有文化,可我是法国留学生呵,应能配得上吧?”菊英的父母对此事已有思想准备,母亲胡金兰是县妇女解放协会常务委员,思想进步,由她代表老人表态:“陈军长能看得上菊英,是她的福气,按革命新风尚,婚姻大事你们自己决定,只要她本人同意,我们完全赞成。”就这样菊英与陈毅订下了终身。
为了补充红军主力和配合兄弟红军部队尽快攻下吉安城,1930年9月上旬,陈毅奉命率红二十二军北上开赴前线。干部学校的学员提前毕业,肖菊英分配到军部参谋处担任秘书工作。部队撤离信丰前,菊英和陈毅一同来向父母告别。陈毅和菊英身着戎装走进家门,警卫人员牵着一匹白马和一匹黄马跟在后面,到家坐定后,菊英对父母说:“我们部队马上要出发开往远处,这次走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会。”她最后声音低沉而坚定地说:“我已作好准备.如果革命不成功,不会再回来。”父母抚摸即将离别又前程莫测的爱女,难分难舍 潜然泪下,陈毅见此情景,安慰岳父母莫要悲伤,并提议能否送给菊英件心爱的东西作纪念。母亲犹豫了一下,看到拴在门外供菊英骑的那匹黄马背上没有鞍子.便到里屋找出了她自己陪嫁的一条红毛毯,搭在了马背上。这条红毛毯,寄托了父母一片真诚的心愿:祝福即将离别的菊英、陈毅以及红军部队旗开得胜,革命成功,早日回家团聚!
四
1930年9月,肖菊英与陈毅在泰和结婚,10月,在攻打吉安中度的“蜜月”。婚后虽然戎马倥偬,但肖菊英总是感到一切都美好。对她来说.最大的愿望是能为革命做更多的事。
肖菊英是一位有坚定革命信念和为国捐躯精神的年轻女性。她由从事苏区地方工作的岗位调到红军部队之后,正是中央苏区不断发展壮大的时期,也是党内“左”倾机会主义盛行,“肃反”不断扩大的时期。当时,他们一方面要在艰难复杂的条件下发动群众,发展红军队伍,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筹款筹物支授前线,抗击国民党反动派一次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另一方面,又要受到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路线的残酷审查,随时有不明不白被“整肃”掉的危险。赣西南是抓“AB团”(所谓“反布尔什维克”的秘密组织)的重点地区。陈毅因伸张正义,被“左”倾领导人怀疑而被扣上了“AB 团总团长”帽子,知识分子出身的肖菊英自然也被说成是“AB团的骨干分子”。面对来自内外的巨大压力,肖菊英很为陈毅的安全担忧,但她与陈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甘共苦,始终坚定地战斗在一起。
1931年7月至9月,蒋介石调集了23个师约 30万兵力和5个空军航空队,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当时,苏区前线战斗十分激烈,苏区腹地瑞金、于都、兴国,常遭到敌机的狂轰滥炸,也常遭到苏区境内敌人据点(即称“白点子”)的威胁。肖菊英曾有一次遭敌机空袭险些丧生。不幸的是,在第三次反“围剿”将要取得胜利的时候,有一次恰在陈毅外出开会未归的情况下,肖菊英在驻地遭到一股敌人的突然袭击,她和战友们奋勇抵抗,但因寡不敌众,最后她毅然跳井殉国。待陈毅赶回时已经迟了。
这位女红军战士的遗体,被草草埋葬在兴国县平川中学后山坡的红土地上。山野的青松、杜鹏,为这位忠贞英烈默哀、啜泣……
陈毅对菊英的牺牲,悲痛万分。送葬归来,他在油灯下整理亡妻诗文遗稿,哀思切切,字字情,行行泪,写下了怀念爱妻的《忆亡》悼诗:
余妻肖菊英,不幸牺牲,草草送葬,夜来为诗,哀哉。
泉山渺渺汝何之?检点遗篇几首诗。
芳影如生随处在,依稀门角见冰姿。
检点遗篇几首诗,几回读罢几回痴。
人间总比天堂好,宿愿能偿连理枝。
依稀门角见冰姿,影去芳踪我不知。
送葬归来凉月夜,泉山渺渺汝何之。
革命生涯都说好,军前效力死还高。
艰难困苦平常事,丧偶中年泪更滔。
五
肖菊英烈士牺牲后,陈毅曾化装到信丰,向岳父母痛述了菊英当时在兴国壮烈牺牲的噩耗。
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大军南下,铁流千里,势如破竹,一举解放赣南老区。信丰刚刚解放,时任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的陈毅,特致电赣西南区党委和军管会负责人杨尚奎,再次提到肖菊英烈士的牺牲和她的忠骨已被敌军挖掉之事,嘱托杨尚奎代向菊英的亲属表示抚慰。1950 年,陈毅又给中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副部长钱益民(菊英的同学、战友)写信询问菊英家里和老苏区人民的情况,并特邀菊英的母亲和兄弟等人去上海会面,倾诉亲情之谊。陈毅还根据菊英的两位兄弟具备的专业技术特长,建议江西有关部门安排工作。1952年,陈毅又给菊英的母亲寄来自己的近照,以示对亡妻的怀念和对老人的抚慰。这一切,真实地记下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情义和真爱。
1991 年初,我从总参炮兵部离休后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曾先后策划并向社会筹资在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战斗过的老区修建了一批希望学校,其中就包括有由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捐资与信丰老区共建、请张爱萍老将军题写校名的“陈毅希望学校”。这所按当地示范性学校标准修建的希望学校,于 1997 年10月,在京九铁路线和105 国道边的信丰城南山坡下落成。陈毅元帅次子陈丹淮参加了该校的竣工庆典。他说:“父亲在信丰这段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纪念、最具特殊意义的时期……现在,可以告慰父亲,他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老苏区人民正在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本文作者系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常务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