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杨开慧烈士诞辰一○五周年
毛泽东同志的《媒恋花·答李淑一》词,情深意切,悲壮瑰丽,1958 年元旦公开发表后,迅即传遍国内外。开首“我失骄杨君失柳”中的“骄杨”两字,章士钊先生曾当面请教毛泽东作何解释。答曰:“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并有“开慧之死,百身莫赎”之语写信给杨家。今年逢杨开慧烈士诞生105 周年,牺牲 76 周年之际,特写此文,以示纪念。
杨开慧同志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女共产党员,也是毛泽东同志早期革命活动的亲密伴侣和得力助手。她身兼湘区党委秘书、交通员、保卫员数职,在险恶的白色恐怖下,和毛泽东一起辗转于长沙、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参与组织发动工人罢工,到工人夜校、农民夜校讲课,为党的事业累年战斗,出生人死。大革命失败后,党组织派她回家开展秘密斗争。1930年11月,被敌特逮捕后,她严守党的机密,宁死不屈,英勇牺牲,时年 29 岁。
出身名门 家学渊源
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南长沙板仓,号霞,字云锦。其父杨昌济曾留学日本、英国,一生“撰行纯洁、笃志好学”,“欲栽大木柱长天”,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闻名三湘。其母向振熙忠厚善良,勤劳简朴,积极支持革命活动。开慧从小爱读《木兰辞》,敬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英勇行为,向往她那戎马倥偬的征战生活;又喜欢听历史上劫富济贫的英雄故事。
开慧 7岁时,爸爸从国外来信,要她上学读书。山冲里从来不让女孩读书,当地杨公庙的一所初级小学破例为开慧等 7个女生单开了一个班。后来,她转人衡粹女校学习。10 岁那年,开慧带着堂妹,告别妈妈,没有大人护送,独自到十里地外的隐储女校去住读,俨然一副大人的神气。爸爸又来信告诉开慧,他在国外十分怀念祖国,因此改名为杨怀中。他还叮咛女儿:一个人从小就要有理想,有气节。事情愿不愿意做,要看对救国有没有好处。希望她认真读书留心国事。她 13 岁时,父亲留学回国,辞官从教,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书,全家迁到长沙市南门外天鹅塘的一个普通院子里,门口挂着一块木牌,杨先生亲笔写了四个苍劲有力的隶书字:“板仓杨寓”。此后,这里成了一群爱国青年谈古论今、议论国事的场所。杨怀中先生高兴地对家人说:“我在第一师范看到两个优秀的学生,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蔡和森。特别是毛泽东,他将来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有一次,他把一个笔记本送给女儿说:“你看看,你好好看看!”开慧接手一看,上面题着“讲堂录”三个大字,署名毛泽东。她被这本笔记深深吸引住了,也为毛泽东的勤学苦思、发愤图强所倾倒。那时,每当节假日,杨先生家中的客房,常常聚集毛泽东、蔡和森、陈昌、张昆弟、柳直苟等学子,他们敞开胸怀议论各种问题,也少不了杨开慧这位好学求进的“旁听生”。大家议论最多的是,青年怎样求学?怎样立志?国家这样积弱,民众如此贫穷,青年的出路在哪里?责任是什么?这些议论在开慧心中引起巨大的反响。她暗下决心:要像这些大哥哥一样,在天昏地暗的世界里寻找光明,从层层罗网的包围中展开双翅;要好好学习,成就一番事业,为救国救民作出自己的贡献。
1918 年初夏,杨怀中先生出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17 岁的杨开慧随全家北上,住在地安门豆腐池胡同9号。这年9月,毛泽东也到北京来了——他在长沙第一师范毕业后,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赴京联系有关事宜。这件事一时半时不能了结,杨怀中先生便介绍毛泽东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工作之暇,毛泽东常约几位好友造访杨宅,照旧议论风生,讨论《新青年》《新潮》等杂志上的文章,开慧与他有进一步接触的机会,增进彼此的理解,加深革命的友谊。
革命伴侣 峥嵘岁月
1920 年元月,杨怀中先生不幸在北京逝世,毛泽东、蔡和森都参加守灵。开慧一家开过追悼会后扶柩南下,回到长沙板仓,将杨先生归葬于故里。不久,开慧便进入长沙福湘女中就读;毛泽东也从北京回长沙,组织领导学生运动,反对湖南军阀政府。他推荐杨开慧担任省学联的宣传工作,鼓动同学上街游行,发表演讲,开展反帝反封建和反军阀统治的斗争。1920 年7月,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发行马列主义书籍和进步刊物,为党的创建作好思想理论准备。但碰到经费不够的困难.开慧与母亲商量后,拿出父亲去世时北大同事送的祭奠费和生活开支的备用金,全力资助办书社。同时,她还随毛泽东去工厂、街道、农村、学校,把马列主义通俗读物和进步书刊送到群众手里,使文化书社不断发展壮大。她的思想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得到升华,加深了与工农的感情。1920年10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长沙成立后,杨开慧成为第一批团员。毛泽东写了一首《虞美人·枕上》,表达对开慧的爱恋之情: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开慧看后激动不已,对她的好友李淑一说:他的心盖,我的心盖都被揭开了。我看见他的心,他也完全看见了我的心。
1920 年冬,他们两人相约寒假到板仓过春节,约法三章,一不办嫁妆,二不坐花轿,三不办酒席,既不要媒人送亲,又不披红戴花拜堂,“不作俗人之举”,自由而简朴地结婚了。从此,开慧全身心投人了革命的洪流,与毛泽东一起渡过艰难而峥嵘的岁月。
1921 年秋,她光荣地加人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她毅然辞去岳云中学教师的职务,与母亲一起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机关——长沙小吴门清水塘住下,掩护毛泽东的革命活动,并负责秘书、保卫和交通联络工作。
在艰难、危险的斗争环境中,杨开慧不知疲倦地奔走于各个秘密联络点,传送党的文件和毛泽东的指示,带回社会动态和各种情报。她有一个枕头箱,是装首饰用的,里面的小抽屉,成为她装机密文件的保险箱,白天放在她身边,晚上作枕头用。外出前,她总要从枕头箱里取出一些极为重要的材料,塞在包袱中间,穿上农妇的粗布衣,小心地出没在隐彪战线上。她还多次随毛泽东到长沙第一纱厂去作调查,从粗纱车间转到细纱车间,深人纱厂工人宿舍访谈,组织工人罢工。长沙新河机车修理厂在毛泽东亲自领导下,建立工人俱乐部,办起工人夜校。杨开慧自告奋勇到这所夜校去讲课。她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工”字,教大家念一遍后说:这个工字只有三划,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竖就是我们工人阶级。不管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我们工人是顶天立地的好汉!就这样她既帮助大家识字,又教给革命的道理。不久,毛泽东又创办了湖南青年图书馆,派杨开慧担任该馆的负责人,主持日常一切事务。馆内设立秘密阅览室,吸引不少进步青年前来阅读《新青年》、《先驱》、《赤光》等杂志。
1922年10月,杨开慧怀胎在身快分娩了。因工作紧张、劳累过度,经湘雅医院的医生检查是难产要动手术,必须有毛泽东的亲笔签字,而那天他正在召开紧急会议,组织4000 多工人到长沙县署请愿,不能脱身。开慧忍住疼痛,苦苦哀求医生免于家属签字。10月24日,杨开慧生下了第一个儿子毛岸英,母子平安,没有动难产手术。1923 年11 月2日,她又生下第二个儿子毛岸青
1924 年夏天,开慧和母亲一起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上海,住在茂名北路的一幢石库门房子里,协助毛泽东搜集整理材料,誉抄文稿。每周抽两三个晚上去小沙渡路(今西康路)纱厂工人集中的工人夜校上课。开头,她讲的湖南话上海人听不太懂,便一字一句慢慢讲,后来她也学会讲一点上海话,愈加受到工人的欢迎。她的学生中有一位顾正红,成为五州运动的工人领袖,被日本资本家枪杀牺牲。
此后,杨开慧随毛泽东同志的工作变动,先后辗转广州、武汉等地,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努力工作。她曾为毛泽东同志在考察农民运动期间陆续写下的零散记录整理出五本厚厚的调查材料,为后来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作出贡献。1927年4月4日,她在武昌医院生下第三个儿子毛岸龙。经历了南昌八一起义和党的八七会议后,中国革命转入以武装斗争为主的新阶段,毛泽东同志上了井冈山,杨开慧回家乡板仓开始新的战斗。
严守机密 宁死不屈
板仓是湖南三县交界之处,对开展地下斗争,配合秋收暴动十分有利。杨开慧积极参与当地党组织的秘密会议,分析形势,研究对策。在人手少、力量小、敌强我弱、白色恐怖严重的险恶环境下,带着三个孩子,仍坚持战斗。她披星戴月.往来奔走,出没在山间,隐蔽于学校以及党员骨干的农家屋场,发动群众贴标语、剪电线、破坏铁路、组织武装,配合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当地的土豪劣绅疯狂反扑,咬牙切齿地发誓:要清除板仓潜伏的“暴徒”。团防局也派出探子搜捕共产党员,形势严峻。反动军警成立的“铲共义勇队”、“清乡队”等反革命武装,更是到处搜捕、杀害共产党人。
1930年8月,湖南省省长兼国民党清乡司令部司令何键悬赏1000大洋,捉拿“毛泽东的妻子杨氏”,他认为捉到了杨开慧,不但能破获共产党的高级机关,还可以进一步追捕毛泽东和朱德。由于杨开慧机敏灵活,经常带着孩子在亲戚和老乡家及时转移,敌人总是扑空。直到10月24 日,杨开慧在最后通知她的战友缪配秋隐蔽起来时,被长沙警备司令部的密探佘连珊发现了。他化装成贩卖陶罐的小商人,在板仓一带潜伏盯梢了好长时间,发现杨开慧的踪影后立即报告他的上司范瑾熙,尔后出动军警逮捕了杨开慧、毛岸英和保姆陈玉英。杨开慧先后被关押在长沙市警备司令部、省清乡司令部和陆军监狱署,被列为重大的“政治犯”。在特种刑庭里,她每次要从早上 8点被审讯到下午 4 点,受尽百般折磨。敌人软硬兼施,难以逼出口供。
11 月上旬的一天上午,杨开慧在四个国民党徒的押解下,手牵8岁的毛岸英,又一次被带去受审。她仍然穿着那件灰底带红格的旗袍,衣上血迹斑斑,身上伤痕累累,她怀着满腔的怒火,昂首挺胸,捏紧毛岸英的小手说:岸英,挺起胸来!不要在敌人面前掉泪!执法处长问她:“毛泽东在哪里?你们的地下党员在哪里?你在板仓一带煽动农民搞了哪些活动?”开慧沉默不语.以蔑视的目光回击对方。当执法处长一问再问问到第五遍时,她才冷冷地说:
“我早就答复过你们,不知道!”敌人反问:“不知道?你们经常书信来往,你怎么会不知道? 你们通过什么办法联系?”“通过你们的报纸,我知道他领导了秋收起义,知道他指挥红军,杀得湘赣军阀丢盔弃甲。”执法处长气得发疯,拍桌瞪眼,怒吼:“拉下去,打!”三个凶横的法警.像恶狼似的扑向杨开慧。她的旗袍被剥去,一束束竹片,像雨点般落下,身上布满伤痕、皮肤绞掉、鲜血直流,她昏了过去。岸英跪在母亲脚下用小手抚摸着她腿上的伤痕,撕心裂肺地叫着“妈妈”。开慧振起精神,厉声说:“岸英,挺住!”岸英年小志大,也顶住了敌人的盘问,回答说:“我什么也没看见,只看见你们这帮混蛋在打我妈妈。”杨开慧禁不住怒火上升,松开咬紧的嘴唇,把一口鲜血直喷执法官的脸上。敌人气急败坏地把开慧绑在长凳上,把一根根竹签从她指甲盖内插进肉里,还重重地一下一下敲竹签,真像万箭穿心,撕心裂肺啊!剑子手又抬来木杠压在她的腰上、膝盖上。杨开慧躺在血泊里昏迷不醒。一桶桶冷水泼到她身上,一动不动。敌人慌了,用力扳开她的牙齿,排出口腔里的积血,她才微微睁开了眼,耳边又响起敌人重复无数遍的问题:“你说,毛泽东到底在哪里?”一个微弱的,却又清晰的声音回答:“他……在……我……心……里。”审讯过后,杨开慧昏迷了一夜,毛岸英扑在她身上哭了一夜。敌人恼差成怒。何键亲自下令对杨开慧处以极刑,立即枪决。
1930年11月14日.天色阴沉,北风怒吼。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的刑场上,29 岁的杨开慧身穿青色布衣,昂首挺胸,高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当地群众把她安葬在板仓附近的棉花坡山岗上,第二年用毛泽东寄回的30块银元立了三块石碑。1959年,板仓人民又在墓地高高竖起“光辉长照后人心”的长碑。1969年,当地政府修建了开慧烈士陵园,花岗石的墓碑上刻着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陵园的斜坡两旁,在晶莹剔透的玉石上,刻写着“开慧烈士”、“永垂不朽”两行黑字,庄严肃穆。1982 年,长沙县政府在板仓修缮杨开慧烈士故居时,在她居室的砖墙中,发现她生前秘密留下的自传、散文、诗词、书信共 7件。其中给堂弟杨开明的信中写道:“我好像已经看到了死神,它那冷酷的面孔!说到死,我并不惧怕。只是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啊,我有点可怜他们!”
开慧烈士视死如归、坚强地走了。麓山滴泪,湘水含悲。她留下的三个孩子,岸英8岁、岸青 6岁、岸龙才3岁。1931年,他们在毛泽民叔叔的安排下,送进了上海的大同幼稚园。不久,岸龙突发高烧,得了传染病噤口痢,抢救无效,不治夭亡,年仅4岁。1962年,开慧的老母谢世。1950 年,她心爱的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如今,只留下岸青一人了。他记得爸爸曾给他们写《蝶恋花·答李淑一》留念时,提笔写了“我失杨花”四个字,以为笔误,提醒说:爸爸,不是“骄杨”吗?答曰:称“杨花”也很贴切。是的,称“骄杨”,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是的,称“杨花”,女子革命而捐其春,安不称花?
湘江的水一泻千里,开慧烈士的英魂流芳百世!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