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慕、神往革命圣地井冈山,最近得有机缘首访,异常振奋。据革命史书、前辈回忆录记载,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朱德、毛泽东两支部队,由何长工同志联络到宁冈砻市会师后上井冈山。我们这次参观,即由砻市向东南方向顺路而上,到了茅坪,经过著名的黄洋界,又到大小五井,然后进到井冈山主峰下的茨坪。一路饱览旖旎风光,兼忆沧桑人世,百闻不如一见,等于重温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革命军事史,中国现代革命创业最艰难险阻、激动人心、振奋国魂的一页。启示很多,心绪难平。
参观共历三日,虽看到了一些主要景点,但对于方圆五百里六县的井冈山众多胜迹来说,只能说是一角。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砻市会师、茅坪旧址、黄洋界、大小五井茨坪胜迹。
砻市会师
砻市,现称龙市,原是宁冈、炎陵等县的湘赣边界一镇,现为宁冈县治所在地。想不到在这一远离都市的边境地区,崛起那么多高楼大厦,商店民居鳞次栉比,有一种新颖、整洁、开阔的感觉。市中心就是当年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率领的两支起义队伍会师的广场。广场矗立着高约二十米的砻市会师纪念碑。向北不远在宽阔的街道右侧,有一排经过修整的整洁的建筑群,这便是当年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会谈、暂居、红四军成立后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会址和各机关、部门以及红军最早培养军政干部的最高学府——红四军军官教导队驻地。朱毛会师商谈之后就决定建立红四军,毛主席为党代表,朱老总为军长,王尔琢为参谋长(1901 年出生,黄埔一期,1928 年在追捕叛军时不幸牺牲),陈毅同志为政治部(当时称为士兵委员会)主任;并决定在罗霄山脉中段以井冈山为中心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制据;并争取当地武装袁文才、王佐两部和附近民军黄克诚部编人红四军系列,全军共约 10000 人左右。这便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湘南起义之后集结起来的红军精华。红四军军官教导队由于是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引起我特别的注意。它的队长先后是吕赤、梁军(不知后来下落),副队长是周子昆。下有三个小区队,队长陈伯钧是七年后延安抗大训练部部长,陈士渠是红军改编初一一五师参谋长,还有张令彬,这三位后来都是上将。教导队既有军事课,又有政治课。政治课既有马列常识、中国革命问题、部队政治工作,又有如何建立地方政权与群众工作等课,适用于当时斗争需要。毛主席和红四军首长是当然的授课人。
我于参观当时,作《砻市会师》一首:
龙江书院铸奇功,硕帅朱毛喜会盟。
一桌商谈初定略,三边割据渐称雄。
无言胜迹传千古,有口丰碎赛万钟。
多少头颅多少血,换来华夏享尊荣。
茅坪旧址
从宁冈砻市向东约半小时车程,到了茅坪。这是一个小乡镇,有些稀疏的商店和住户,周围山坡环绕,片片树林草地,幽静、开阔、恬适,是红军最初的安家之地。著名的八角楼就在村中路东。所谓八角楼就是在二层屋顶上有一凹形斗状八角木制装饰的天窗。此屋原是一位姓谢中医的民居,军民合住。毛主席住二楼,朱总住楼下前屋。每间房只有几平方米,房内只有一张床铺,上铺草席或旧布被单,墙上还挂有防雨的斗笠,余无长物。我发现只有毛主席卧室有一张旧条桌,还有一个马灯。据说明词介绍,此马灯是缴获的,因为使用马灯很费油,轻易不用。桌上都用植物油灯盏,规定每盏一般只准使用一根灯草。为了照顾毛主席看书、写作,他可以使用三根灯草,但他为了节省,仍然只用一根灯草。毛主席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重要文章,就是在一根灯草油灯之下写出来的。我在瞻仰毛、朱会师真人大小的塑像时,看到两位都穿红军军装,毛穿布鞋,朱穿草鞋。联想到九年之后,我们随营学校由前方开赴延安归队与抗大合并,毛主席接见讲话时,穿的棉军装裤腿上仍补了一大块补丁。这些都使我印象深刻,非常感动,永不能忘。茅坪这个村镇古朴,路上行人不多,却有成批游人来往。村民也围绕旅游贩卖一些山货土产。有一种像大枣一样的猕猴桃,味道与大型猕猴桃差不多。路边还有最初简陋的红军医院,当时医院缺医少药,只得采集草药治疗伤病员。红军有歌谣二首:“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净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暧暖和和入梦乡。”这都是红军生活的写照。
茅坪附近一个山坡上有一座象山庵,内有几个僧人管理。据说原规模不小,曾有 99 个尼姑;几经破坏,现已修复,是个小庙,倒也整洁,是一个旅游点。原因是这里曾是毛泽东和贺子珍结婚之处,大殿右侧内室便是他俩的卧室。贺子珍是井冈山附近永新人,1926 年,她十六岁时加人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当地共产党员遭到屠杀、监禁。她联络袁文才(原是党员)、王佐武装,到永新县城内劫狱成功,释放了很多革命者。她是一位早就进行革命武装斗争的英雄人物。毛主席上井冈山后,由于她有一定的文化,被调到毛身边管文件,后由机要员升任红四军机要科科长,并参加长征。1937 年我在阅读斯诺的《西行漫记》时,看到书中有毛与贺两人并立的照片,贺子珍腰佩手枪,今人感到她是一位传奇式的武将。1976粉碎“四人帮”后,我在上海因工作关系,曾看望过贺多次,那时她已经接近七十岁,但仍然清秀、文雅、谦和。
黄洋界
再往东南方向,旅行车经过盘山公路.盘旋而上约半个小时,到了著名的黄洋界。这里海拔约1350 米,是井冈山五大著名哨口之一,非常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哨口下边保留了一座过去一个班的红军值班营房,它只有一个大间,睡的是地铺,这是革命战争期间我军通常宿营的办法。现在又加盖了几座陈列室和商店。向右踏阶而上,到了哨口,哨口正面留有当时的一段月牙形战壕。战壕有一特别之处,是放了不少暗置的竹签、铁钉,据说是准备敌人万一来犯,让他们不得安生。越南抗美战争中曾使用此法,让美国兵很头痛。想不到我国红军时代就使用过此法。
哨口战壕旁边,筑一炮垒,上面陈设当年迫击炮一尊。据记载,当年敌军四个团大举进犯,哨口只有不到一个营的兵力和一尊迫击炮,炮弹奇缺,只有三发。交战中该炮射出的头两发炮弹未爆炸,第三发在敌指挥所爆炸;同时山上用洋铁桶敲击,桶内放炮仗,恰似枪炮轰鸣,吓得敌军不知所措,连夜逃窜。黄洋界保卫战取得了胜利。这就是毛泽东《西江月》词一词所写的“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真实写照。
再拾级而上,到了一个水泥砌的大平台。这里立有一座巨碑,上有朱德题“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金色大字;另有毛泽东题写的《西江月》词横幅纪念碑;对面有一座巨型照壁,上有朱德同志所题有一人高的“黄洋界”三个大字,十分壮观。哨口的西边山路槲树旁有一小径,标有毛朱运粮歌息处。当时山上军队人多粮少,要从山下运粮,毛泽东、朱德身先士卒,带头背运。部下见朱德年长,便偷偷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他遍找无着,又做了一条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朱德扁担的故事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我在黄洋界参观后,作诗一首以记:
黄洋界上攘纷纷,四海来宾络绎行往日战壕遗哨口,今朝炮垒现吾身。同侪赴死驱顽敌,伴友留真摄老兵。漫忆华年经战火,静心。犹忆炮隆声。(因我少年时曾在我军总部当过炮兵,老来有感而作此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