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期●特稿●

革命老区泰县土改历史纪实

作者:王绍礼 宋春霞

解放前,泰县(今姜堰市)是江苏苏中地区封建势力较强的县市之一。据史载,1939年,地主占有全县耕地面积的62%,张家坝的张氏、大土仑庄的黄氏、白马庙的王氏、凌官庄的凌氏家族,均拥有万亩以上的土地,是全县闻名的封建豪门。据1946年土改前的统计,占总人口5.5%的地主、富农占有田地55.9%,而占有人口94.5%的中农和贫雇农只占有士地44.1%。当时姜南区地主、富农占总农户的2.7%,却占有耕地面积的52.4%,人均28.2亩;贫雇农民占总农户74.1%,只占有耕地14%,人均0.23亩。封建地主阶级凭借占有大量土地,并依仗反动政权的统治,对农民进行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到了极其残酷的地步。广大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处于极其悲惨的境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内,开展了二五减租运动。“二五减租”(减轻田租25%)是党在抗战时期处理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调整了农村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将进一步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抗日和团结地主抗日结合起来,对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巩固革命根据地,增强根据地的经济实力,夺取抗战的全面胜利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封建土地制度根深蒂固,解决封建土地制度是一场严重的阶级斗争,减租后,封建势力没有被彻底打垮.少数地主仍千方百计进行阻挠破坏,或先涨后减,或明减暗涨:一些翻身农民心有余悸,被迫将所减的租又送回去,因此,明减暗不减的问题时有发生。抗日战争胜利后,县政府组织减租复查,将被地主倒回去的倒回来,使农民得到了一些实惠。但是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仍然是压在农民头上的一座大山。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为了彻底推翻封建土地制度,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实现耕者有其田,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决定将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征收富农出租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的土地政策。5月29日,中共泰县县委根据华中一地委的指示,作出关于贯彻执行中央五四指示的部署,由机关和地方部队干部组成民运工作队,分别在姜堰区的东云乡、雅周区的孙庄乡进行土改试点:由乡领导和农会组织成土改小组,由各户互报各阶层人口、田亩数字,抄具清册,张榜公布,发动群众逐户核实,根据占有土地情况划分阶级成分。采取中间不动(中农的土地不变)、两头平(地主土地和富农出租土地与贫雇农民加以平衡)进行分配,由算账小组算好账后,拟定分配方案,公布于众。最后明确分配各户土地数量,交田到户,订好桩界。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姜堰举办土改骨干训练班,推广东云乡经验。随后,姜南、大伦、白米、蒋垛、姜北、城东等区乡土改试点工作逐步展开。县、区干部深人乡村访贫问苦,与贫雇农民同吃同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苦大仇深觉悟较高的贫雇农民作为诉苦典型,大讲阶级苦、血泪仇,提高广大农民阶级觉悟,对地主开展面对面的说理斗争。根据点上做法,至6月中旬,一个月的时间,土改工作在全县展开,当时经过土改的就有9个区95个乡。白米区16个乡镇16.5万余人,70%的贫雇农分得了胜利果实,每人分得七八分到一亩地不等。大伦区在大伦、高曹两乡试点基础上,各乡农民在农会的领导下,普遍向地主开展了清算斗争:一算地主用大斗大秤收租账;二算押租利息账;三算二五减租该减未减账;四算无偿用工账:五算欠租转贷双重剥削账;六算二地主(狗腿子)中间剥削账。通过算账,把地主的土地拿出来分给贫雇农民,每人分得1.8-2亩地。蒋垛区莲河乡建立乡土改委员会,村建立翻身小组,发动群众倒苦水,挖穷根,向地主开展说理斗争。同时调查各阶层占有土地状况,民主评议阶级成分,揭穿地主隐瞒田产、假分家、逃避斗争的阴谋。计没收地主土地和征收富农出租土地4000余亩,以村为单位平均分配。地主富农较多、土地较多的二、三、四村,发扬天下农民是一家的精神,让出120余亩土地给其他田少的村分配。分配时优先照顾贫雇农、单身汉、孕妇,他们可得双份。耕牛优先分给革命军人家属。在当地落户的外地荣军亦照分土地。

1946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集中12万人兵力向苏中解放区大举进犯。为了反击国民党军进犯.中共华中分局与华中军区经请示中央同意后,在泰县、大泗和太兴宣堡地区发起了著名的苏中战役。翻身后的广大农民踊跃报名参加支前,为新四军运送弹药、抢救伤员。中心区村村是粮站、户户有草场、乡乡有担架、人人支前忙。在宣泰战役中,白米区组织400多副担架,千余民工,随主力部队行动。蒋垛、姜南、张甸等区人民日夜送粮草,保证军队供给。在如黄战斗中,全县组织翻身青年农民组成1500副担架运送伤员到后方医院。蒋垛区组织1500余名民工参加打扫战场、收缴战利品、捕捉散兵、押送俘虏、掩埋尸体、平毁工事。城西区出动1300多人支前,磨面20余万斤,家家蒸馒头送上前线。雅周区妇女组成护理组、食物组、宣慰组、洗衣组护理伤员。从而支援新四军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的辉煌胜利,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广大群众翻身保卫胜利果实的信心。

苏中七战七捷后,华中野战军奉命北上,作战略转移。国民党军乘机攻占泰县南部和北部等地,并在泰县境内姜堰等30余处构筑据点。一方面进行军事“清剿”,反复“扫荡”,一方面网罗封建恶霸地主、地痞流氓组成还乡团“自卫队”等反动武装,建立反动政权,对解放区基层干部和翻身农民进行疯狂报复,血腥镇压,全县除抗日时期老根据地乡镇外,新开辟的地区广大翻身农民土改成果得而复失。

为了保存实力,中共泰县县委、县政府机关转移到通扬河以南农村。土改工作在“一手拿枪,一手分田”的情况下进行,在“力求其平、力求其快”的思想指导下,如火如荼地继续开展。各区乡积极整顿民兵基干队,搞区乡民兵联防。白天打仗,晚上分田。国民党军队来时,土改工作队隐在青纱帐里算账,敌军走后,组织群众齐心突击分田,按照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少地农民。海南、曲南、雅周等区建立了武装小分队在南阳、新民、周济乡一带发动群众,抓紧土改分田。他们组织乡村干部挑灯夜战,丈量土地,令地主把旧田契交出来当众烧毁,并制发新田契给农民。在国民党统治边沿地区,则进行秘密分田,农民相约发誓,采取一窝蜂的分田倒粮办法,使反动地主找不到打击对象。在国民党占优势地区则组织农民与地主展开反夺田反收租的斗争,镇压为首夺田收租的恶霸地主。同时展开政治攻势,武装工作队夜间秘密挨家警告地主不得夺田。苏中地区民兵女英雄高凤英,晚上经常一手托着枪一手拿传单踩水过河,将传单贴到地主还乡团门上,警告他们不得欺压老百姓。当时因战争频繁,有些地区未及土改,中途停顿。最早被国民党侵占的张甸区拖至9月下旬,军分区主力部队攻克张甸后,才以18天时间突击完成6个乡的土改。姜堰北部的夏朱、三杨、冯庄等乡,直至1947年8月,才突击平分了土地。为了保护群众利益,县委还动员各区、乡组织保田队、基干民兵队、纠察队,阻击和干扰敌人。同时,全县开展了保田保家乡参军运动,各区都有数百名青年踊跃入伍。

1947年10月,中共泰县地方武装在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形势下,挺进敌后,一边恢复阵地,一边开展土改复查。发动群众清算地主阶级的复辟罪行,有理说理,有账算账,有冤伸冤,有粮倒粮,把被地主复倒的土地、粮食再倒回来。并按《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调整土地,抽多补少,抽肥补瘦,保证贫雇农得到足够的土地和好地。同时铲墩儿,平塘儿(没收地主浮财、征收富农多余财产,分给贫雇农)。随着恢复区的不断扩大,复查工作迅速由中心区向边区扩展,至11月底,全县有66个乡、_521个村投入复查。至年底,全县共计没收地主土地、征收富农土地268509.7亩,分给无地少地农民。得益农户71977户,人口292997人,分别占老解放区户数人口的85.2%、93%。

复查在反“清剿”的战争环境中进行,饱受地主阶级摧残的翻身农民,复仇怒火势不可挡,阶级矛盾十分尖锐。部分干部,怕沾地富思想,宁“左”勿右,曾一度出现违反政策的过火行为。有些地方单纯以田亩多少分了中农的田。富农及少数富裕中农牲口多、粮食多成了打击的重点,甚至将从事糟坊、油坊的农户当墩儿铲。上述现象,在年底被发现制止,并迅速加以纠正,对被侵犯的中农给予了补偿。

1948年底,泰县全境解放,土改任务按照“五四土改指示”精神全面完成,广大贫苦农民得到翻身,一跃成为土地的主人。千年土地回到家,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生产热情、政治热情空前高涨,到处呈现支前热潮和劳动致富的景象。翻身农民为了支援全国解放,踊跃报名参军参战,全县在自卫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2000余人英勇献身。为了支援渡江作战,广大农民自觉增加负担,踊跃交售公粮。1948年农民负担从15%提高到25%,计上缴公粮4409万斤,户均450斤。

泰县农民在战争年代坚决响应党的号召,胜利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并奋力支援革命战争的光辉历史和巨大奉献,永远值得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