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期●特稿●

 “五四土改指示”的历史意义

作者:王维


“五四土改指示”,是指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关于实行土地改革的指示。从这一天起,在党所领导的各个解放区,实行从减租减息政策到没收地主土地政策,从削弱封建剥削到取消封建剥削的转变。这是个政策的大转变,是党重要的战略决策。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转变?

一是各个解放区广大农民群众,在反奸清算中已直接从地主手中取得土地。而且这个群众运动的规模很大,群众的热情很高。面对这样的形势,党必须坚定地支持群众运动,有计划地加以领导。党中央指示各级党委,必须明确认识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是我党目前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环节。必须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放手发动与领导目前的群众运动来完成这个任务。

党中央对土改的若干政策问题做出规定。主要的是:一、坚决拥护群众从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二、坚决用一切方法吸引中农参加。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凡中农土地被侵犯者,应设法退还或赔偿。使整个运动取得全体中农的真正同情和满意,包括富裕中农在内。同时,还对富农的土地一般不变动;对抗日军人及抗日干部的家属属于豪绅地主成分者,在运动中应适当照顾;对富农及地主开设的商店、作坊、工厂、矿山,不要侵犯,应予以保全;对一切可以教育的知识分子,必须极力争取,给以学习与工作的机会,等等。考虑到当时形势紧迫,党中央要求各地群众尚未发动起来解决问题的,应迅速发动解决,但在进行斗争时,必须完全执行群众路线,真正发动群众,由群众自己动手来解决土地问题,绝对禁止使用反群众路线的命令主义,包办代替及恩赐等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二是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停战协定,破坏政协决议,调动部队发动全面内战势在必行。为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在农村中必须坚定地解决土地问题,紧紧依靠雇农、贫农,团结中农。农民是人民解放军的主要来源,战士是穿起军服的农民。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是日本侵略者的死敌:日本投降以后,在粉碎国民党反动军队的进攻,争取自卫战争的胜利中,也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支援。以后的形势发展,证明党中央在这个时候作出土地改革的决策是很正确的。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同志,是积极向党中央建议进行土地改革的负责同志之一,在中央作出“五四土改指示”之后,他兴奋异常,说这是有历史意义的文件。5月28日,华中分局发出《关于贯彻中央“五四”土地政策新决定的指示》,要求在整个华中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达到耕者有其田。一个月以后,华中分局根据变化了的局势,进一步规定不分男女老少一律平分土地。为了取得土地改革经验,邓子恢派华中分局民运部副部长李坚真同志带工作队到淮安县石塘区鹅钱乡进行试点。邓子恢考虑到华中解放区人口多,土地少,土改中不能照顾太多,在鹅钱乡土改时,以实行“中间不动两头平”为好,就是经过说理斗争,把地主土地拿出来,把富农的多余土地拿出来,中农的士地不动,再按人口平分。“中间不动两头平”,简单明了,好懂易行。中间不动,即中农、富裕中农不动;两头平,把收回的地主土地和富农的多余土地进行平分。这既能满足贫雇农的土地要求,也给地主留下可以自食其力的土地。对于富农,只动他多余部分,一般地也能接受。这是一个好经验,经向华中各地推广以后,加快了土改的进程,

华中五分区(亦称盐阜区,即盐城阜宁地区)的土地改革,是在邓子恢和华中分局领导下进行的。地委书记曹荻秋同志在领导土改中,很重视从思想上发动农民。1946年夏,他召开地委扩大会议,布置土地改革工作,强调要动员贫农和雇农起来控诉地主阶级的剥削和阶级压迫的苦,从思想上解决谁养活谁的问题。荻秋同志还请报社同志在会上发言,动员党报通讯员代农民写控诉稿,在《盐阜报》和《盐阜大众》报上大量刊登,运用报纸教育启发农民的阶级觉悟。于是,口头说,报纸登,都说剥削无理,压迫有罪,形成了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环境,支持农民取回土地,打击和孤立地主阶级,收到很好的效果。

盐阜区于当年6月间全地区进行土地改革,由于思想发动比较充分,政策界限清楚,进行得比较顺利,到8月底即告一段落。全地区共清算出土地3372900亩,约200万雇农贫农(占总人口55%)分进土地,水田地区每人1.5-2亩,旱田地区每人2.5亩。草田地区每人6亩,碱薄田地区每人5-6亩。

盐阜区开始土改的时候,华中解放区上空已经战云密布,自卫战争已经迫在眉睫。盐阜区的土改与备战相结合,许多乡村在分好土地的时候,进行了爱国公约的宣誓,一致反对蒋介石打内战,表示坚决不和来犯的蒋军合作,不给蒋军带路,不把粮食给蒋军吃等等。有的乡村还把坚决保卫解放区、坚决保卫土改果实,歃血盟誓的决心书寄到报社,要求登报。

由于形势紧张,为了争取时间,华中分局决定不再搞试点,全区一步推开,分局的领导同志纷纷下到土改第一线,就近指导。分局对各地委、县委一再强调,土地改革是当前的中心任务,无论环境多么严酷,战争动员如何紧张,后勤任务怎样繁重,都必须加紧进行土地改革。经过邓子恢和分局领导一再督促,一个波澜壮阔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华中迅速展开。当运动展开以后,邓子恢同志更加关心“中间不动两头平”政策的执行情况,当他发现有些地方在不侵犯中农的口号下,掩盖对地主富农的照顾,结果贫雇农得到的土地很少,而另一些地方又发生了侵犯中农的倾向,都及时加以纠正。到这一年的秋季,在华中全区2400万人口中,完成了土地改革,其中1500万贫雇农分得了土地,700万中农士地不进不出。占土改地区总人口92%的贫雇农和中农,形成了坚强的团结。在严峻的战争环境中,华中解放区的大部分地方,在短短的两三个月中,把存在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废除了,真是了不得的大成就。

1946年7月中旬,当蒋介石军队大举进犯,华中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在苏中地区首战告捷并取得被誉为"七战七捷"的辉煌胜利。应该说,这和土地改革的胜利,广大贫雇农分得土地,部队士气高涨是分不开的。

全国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大都是在备战和战争中完成的。土地改革和自卫作战,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土地改革搞得好,部队指战员情绪高涨。胜仗越打越大,解放军捷报频传,解放区的干部和农民群众信心大增,正确执行党的政策,土地改革进行得顺利,支援前线的工作做得更好了。毛泽东主席对于土地改革的成就和自卫战争的胜利,都作了很高的评价。1947年2月1日,他在《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一-文中说,“各(解放)区都有约三分之二的地方执行了中央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的指示,解决了土地问题,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同年九月一日,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说;“第一年作战(去年七月至今年六月),歼灭敌正规军九十七个半旅,七十八万人,伪军、保安队等杂部三十四万人,共计一百一十二万人,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由于解放区的土改,大都是在战争环境中进行,而且时间急促,难免有所不足和偏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解放区在1947年上半年,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比较普通地进行土改复查,改正缺点,纠正错误,教育干部,推进土改运动健康深入发展。同时,党中央抓住已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有利形势,于1947年7月中旬到9月中旬,在华北解放区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党中央书记刘少奇同志和到会的各解放区一百多位负责土改工作的领导干部一起,总结“五四土改指示"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也实事求是地指出目前还存在的间顺,通过讨论,制定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土地改革纲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是“五四土改指示”以来各解放区土改运动的经验总结,也是土改运动深入的标志。它为彻底消灭封建性和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提供了法律依据,成为进-步完成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行动纲领。各解放区头半年已在5000多万人口的地方进行了土地改革,约占当时解放区人口的一半。《大纲》颁布以后,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继续努力,各解放区的土改任务都基本完成了。新中国成立后,在新解放的地区,继续进行土地改革,大约花了三年左右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都宣布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数以几亿计的贫农、雇农成为土地的主人,他们积极生产,改善生活,勤劳致富。

“五四土改指示”已经过去60年,它在中国历史上起过的推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土地改革运动中的一些基本经验,即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值得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