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期●随感录●

呼唤“低收入人群医院”

作者:沈永昌

  
  
  据报载,在台州打工的四川内江石板村47岁的农家妇女尤国英,患脑溢血后因无钱治疗,被送进殡仪馆要求火化。遭到拒绝后,病人亲属无奈地哭着说:不是我们不想抢救,实在是没有钱无法抢救。
  这揪心的一幕,就发生在去年10月27日。一天收入只有20元的尤国英,突患重病后,住医院急救即需先付 2万元的押金已使她家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尤国英的家人们忍痛把还有一口气的亲人送到了殡仪馆。此事实在令人惨不忍闻!据去年1月国家卫生部的统计:我国目前有近一半的人有病不就医,近三成病人应住院而不住院。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如何让一批收入低微的贫困者看得起病?应该说,近年来,党和政府在扶贫帮困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对社会上的一些低收入者给予扶持,基本解决了温饱。但“贫”与“病”是一对孪生兄弟,一些贫困户无病还能应付得过去,一旦有人患病,常常陷于“贫病交加”的境地。尤其像尤国英那样的打工者,他们处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缝隙中,要看病就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代价,但现实又是那样的残酷:病不等人。
  在扶贫帮困的同时,给贫困患者以“扶病”,这是刻不容缓的,这既需要全社会伸出援手,更需要各级政府有力介入,如开设“助贫病房”、“民工医院”和建立“大病补助基金”等。近闻北京市首家低收入人群医院已进入试营业阶段。这家医院设立了贫困医疗救助中心和流动人口分娩中心,为该地区 60 万人口,特别是低保户和贫困流动人口提供医疗便利条件。如果各地都能面向贫困患者.以最少的费用使贫困者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服务和治疗,真正让尤国英们也能走得进医院、看得起病,这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上一篇:保持可贵的清醒下一篇:选美与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