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取得辉煌战果的苏中七战七捷60周年。深入研究学习这些战例战史,可以不忘历史,深切缅怀先烈,牢记人民的支援,更好地指导现实和探索未来。
苏中七战七捷的最重要原因和经验,是中央军委、毛主席和南线战区首长在科学分析形势、民主求实决策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军正确的战略方针和军事原则。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内战,向解放区大举进攻。中央军委、毛主席根据作战形势,提出了太行、山东二战区作战行动的计划方案,征询太行、山东二战区首长的意见。方案提出,太行战区主力以豫东、山东军区主力以徐州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华中主力对付江北之敌.配合太行、山东战区主力作战,获胜后进一步渡淮河南下,向大别山、安庆、浦口前进。随后又指示华中野战军粟裕、谭震林率华中主力不少于15个团进军淮南,占领蚌浦间铁路线。粟裕司令员接电示后,即向华中战区、山东野战军首长和中央军委提出,华中主力仍留苏中作战或先在苏中打一仗再进淮南的建议,并汇报了对苏中、淮南二区各方面条件及民心、军心的对比分析。中央军委、毛主席对粟裕的建议非常重视,第二天即复电部队暂缓行动。随后,中央军委、毛主席依据对全局新的情况判断分析,决定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向外线作战。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华中野战军主力进行了苏中自卫反击战。在取得三战胜利后,中央军委、毛主席又致电粟裕司令员,询问是西移淮南有利还是再在苏中打一仗再西移?粟裕司令员和谭震林政委复电中央军委,认为再在苏中打几仗更为有利。中央军委、毛主席认为所见很好,指示继续利用有利条件在苏中地区再打几仗。
苏中战役的决策过程,是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实施军事民主的光辉范例。今天研究与学习这一宝贵的历史经验,可以促使我们更好地树立和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分析,民主决策,对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推进国防和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会有积极的意义。
苏中七战七捷的取得,是战区各级指挥员指挥正确,机动灵活,勇敢作战的结果。华中野战军粟裕司令员等首长,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内线作战方针,以争取主动、打胜仗消灭敌人为原则,在作战中始终结合战区实际情况及其发展变化,适时调整部署,灵活机动用兵,表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在敌人即将向苏中地区发动全面进攻之前,粟裕司令员决心先机制敌,出其不意,发起自卫反击,选择相对孤立薄弱的宣泰之敌为歼击对象,隐蔽突然包围敌人,以五比一优势速战速决。首战取胜后,连续作战,以少数兵力围歼泰兴小股残敌并迷惑敌人,主力不打增援泰兴之敌而隐蔽急行军东进,围歼进攻如皋之敌,敌人意料不到又立足未稳,悉数被歼。此时,部队已连续作战10天,华中野战军首长决心撤出战斗,给部队休整。为了掩护大部主力休整,遂以部分主力运用运动防御作战方法,保卫苏中重镇海安,藉以杀伤敌人,争取时间,创造新的战机。防守海安部队在防御作战中大量杀伤了敌人。一俟目的达到,粟裕决心放弃海安。华东局、新四军首长和中央军委都同意粟裕的意见。敌人占领海安后,又骄又狂,这给我军提供了良好战机。粟裕又“握起拳头”,奇袭李堡、丁家所之敌。战斗进行得很顺利,仅仅用了20个小时,歼敌8000余人。四战四胜造成了对我军的有利态势。但敌人仍然依仗人多势众,继续分头北犯。针对这一情况,粟司令决心避开敌人正面,从敌人翼侧打进去,发起第二次如南战斗,胜利歼灭了林梓、丁埝的敌人。此时,敌人为攻占淮安,对邵伯发起攻击,企图打开淮安的南大门。为支援邵伯防击战,华中野战军首长不畏艰险,率主力从丁埝、林梓直插如黄路,以攻击黄桥而支援邵伯。这一行动,使进攻苏中的敌人腹部受到严重威胁,敌人乱了部署,迅速调兵救援。于是我军在如黄路将援救黄桥之敌紧紧包围,并迅速调整兵力分别歼灭了被围之敌。如黄路战斗的胜利,使攻击邵伯的敌人惧怕被歼而撤走。苏中战役历时46天,我军主力只3万人,面对12万装备精良的进攻之敌,七战七捷,歼敌5万多。
苏中七战七捷作战指挥上勇敢、灵活、机智、巧妙的谋略思想与指挥艺术,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今天和未来,对我们的军事斗争准备与可能的军事斗争实践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苏中七战七捷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是:参战部队在战前坚决贯彻中央军委和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首长指示,对自卫作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动员教育,提高敢打必胜的信心;按实战需要进行了刻苦的备战训练,提高技术、战术和指挥水平,做好各种后勤保障。参战部队的骨干基础是坚持极为艰苦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老红军,这支部队在战斗过程中,不怕流血牺牲,英勇顽强,团结一致,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许多营团首长率先垂范,带领部队冲锋陷阵。同时,指战员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作战与指挥能力。为了不忘战士的功劳与鼓舞士气,一师一旅二团率先开展了立功创模运动,记下干部战士战斗中立下的功劳,更增强了部队的斗志与战斗力。当时,干部战士把在战斗中牺牲称为“光荣”,并表示自己也随时准备在下一次战斗中为人民而“光荣”。
在苏中七战七捷中,部队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与优良的作风,在和平环境下加以保持和弘扬,会有助于推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自觉地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中,永远弘扬革命先烈崇高的品德精神,为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作贡献。
苏中七战七捷是人民战争的胜利。华中、苏中解放区各级党政领导、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对前线给予了全力支援。苏中人民有悠久的革命传统,对人民子弟兵有深厚的感情。对前线战斗的需要,人民尽一切努力提供保证,要人有人,要物有物,使部队战斗、生活有保证。民工担架队不怕牺牲,到前线抢运伤员,还有妇女组织的担架队也到前线运送伤员。民工运输队不怕苦累,为部队运送物资。部队需要兵员补充,青年踊跃参军,父母送子、妻子送夫,地方县区领导带头参军到部队工作。不少参军青年到部队当天就投入战斗,因不少人当过民兵,战斗中表现很勇敢也灵活。在部队行军作战中,民兵、地方武装和广大群众为部队当向导带路,架桥修路,查敌情敌特,警戒放哨,封锁袭击敌人,连儿童团也参加站岗放哨,使部队行军宿营休整有安全、方便的条件。而进入解放区的敌人,情况一无所知。敌人攻占海安时,我军主力在海安东北休整,最近处距海安不到10公里,敌人一点不知道。地方党政领导和人民对部队全力支援,部队也重视爱护人民,节约一粮一弹,保护民工和群众的安全,军民团结一致,保证了苏中战役的胜利。
人民战争是为人民的利益而进行的战争,是依靠人民支援取得胜利的战争,是战争胜利果实归属于人民的战争。今天,尽管许多条件变了,但对我们来说,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永恒的。纪念苏中七战七捷的光辉历史,可以激励我们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不断增强祖国的军事实力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