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期●特稿●

苏中七战七捷在战略试战中提供成功经验

作者:张效琳



苏中战役是解放战争初期南线的战略试战。粟裕《战争回忆录》第十章《苏中战役》的结束语中写道:“运筹帷幄的最高统帅部密切注视着战争初期的作战,并且用心组织和诱导战区指挥员对初期作战中若干问题进行反复深入的讨论。”战区指挥员以高度的战争责任感,阐明各自的意见,毛泽东虚怀若谷,从善如流,悉心诱导,果断决策,在作战的实践中把不同认识统一起来。华中野战军以3万主力迎击四倍于己的12万进犯军,歼其近半——53万余人。苏中战役是高度民主与高度集中相结合的作战范例。

苏中战役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探讨和争议,粟裕说,是“为了迅速准确地探明并掌握新的战争的特殊规律,以指导战争并赢得胜利。”全面内战爆发,虽然作战双方是老对手,但都有重大变化。新的战争有新的特点,新的规律。战争初期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作战阶段,有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特殊规律。苏中战役不仅创造了辉煌战绩,而且探索了新的战争初期作战规律,提供了成功经验。

战略方针:内线作战 战略防御

解放战争初期,南线经历了一个由外线出击,改为内线作战的过程。

统帅部起初的战略设想是外线出击。1946年6月22日和24日拟定的作战方案,是太行、山东、华中三支野战军,以豫东地区、徐州地区、津浦路南段为主要作战方向.如形势有利可考虑南渡淮河。“这一计划的精神着重向南,与蒋的精神着重向北相反”。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6月27日收到中共中央6月26日的电报,要华野主力攻占蚌埠浦口间铁路线,恢复淮南路东路西失地。粟裕当天致电中央军委、山东野战军、华中军区,并立即从海安赶到淮安,与华中军区其他领导人,于6月29日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和陈毅。两电陈述苏中人力物力资源丰富,对支持长期战争有极大作用。如华野主力转至淮南,粮食须由苏中供给,民夫运输亦极困难;而苏中可能迅速被顽攻占,我将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两电建议华中主力一、六师留在苏中作战。6月30日毛泽东复电华中:“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军长商酌后,即可决定通知你们。”同时致电陈毅:华中主力留苏中,将淮南作为钳制方向,似有理由。正当华野主力即将西调之际,“暂缓调动”四字,字字千钧。

慎重初战是毛泽东指导作战的重要军事原则,尤其是在战略转折关头。虽已下达南线作战计划,毛泽东仍密切注视前方情况,倾听下面意见,权衡利弊。得悉国民党军将在多处发动进攻,毛泽东毅然决断: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政治上更有利。三军外线出击的计划,改为华中野战军先在内线作战。7月13日苏中战役发起,承担战略试战战略侦察的使命。

苏中战役进行过程中,毛泽东一再征询粟裕意见:西移淮南进击津浦路,还是再在苏中作战?8月14日粟裕与到达苏中前线的谭震林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力陈再在苏中作战有利的理由。毛泽东复电:“所见很对,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华中野战军在苏中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援下,在进至淮北的山东野战军的协同配合下,连续作战一个半月,七战七捷。苏中战役的胜利,为中央军委确定战争初期的战略方针提供了重要依据。中央军委一次又一次推迟外线出击时间,最终形成为期一年的内线作战的战略防御阶段。

苏中战役的实践证明,战争初期实行内线作战,可以充分利用解放区的有利条件,我野战兵团可实施广泛的机动作战连续作战。到处是后方,到处可以休整得到补充。而敌军则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兵力上的优势大为削弱。相反,如果战争一开始就实行外线出击,我野战军远离根据地,以弱势兵力攻打交通干线大城市,势必失利受损。而解放区因兵力空虚,也将被敌迅速突破,我军腹背受敌。应依托根据地,不断歼敌有生力量,逐步改变兵力对比,逐步夺取战争主动权。

战场选择:苏中前部地区

国民党军的企图是首先攻占苏中南部,然后在淮南及徐州之敌配合下,进占两淮速战速决,一举占领我苏中苏北。我军的传统战法是诱敌深入。传统战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诱敌深入不是目的,是一种歼敌手段。粟裕从当时实际情况出发,将战场选择在苏中前部地区。苏中东濒大海,西北地区是水网,东北地区贫瘠,南部人口稠密,粮棉丰足,水运便捷。抗日战争时期,苏中南部是我军与日伪顽长期争夺的主要地域,部队指战员、地方干部、人民群众都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和顽强的战斗作风。华野主力在这一带作战时间长,地形道路熟,军民情谊深,是理想的战场。我军如鱼得水,行动自如,敌军则盲人骑瞎马,处处挨打,这里与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上海隔江对峙。国民党军以强大兵力首先向这里进攻,以为我军必不敢与其交锋。我军在这里反击其前出部队,出敌意外,迫使其提前实行战略展开,便于我探明其部署实力,摸索其特点、弱点。

苏中前部地区的备战开始比较早。1945年年底的高邮战役,为苏中战役准备了战场,华中主力1946年5月初在苏中前部地区完成战略集结。整军经武,厉兵秣马。这里的战备动员深入,群众发动充分,支前组织健全,物资储备充足。战斗打响,捷报频传,群情振奋,斗志昂扬,主力部队愈战愈强,地方干部人民群众坚持斗争的信心更足。主力部队北撤后,处在敌后的苏中党政军民,始终坚持原地斗争,直到1949年以战斗解放苏中全境,迎接大军渡江。

在苏中前部地区作战,遏制敌人长驱直入,掩护纵深地区完成向战时的转变。华中解放区对迎击国民党军大规模进攻是有准备的,但在为时半年的和平局面中,有些地区有些部门和平麻痹思想有所滋长,战备工作不平衡。在前部地区将气势汹汹的敌人抵挡住,使纵深地区争取到必要的时间,调整部署,加紧土改,全面完成从平时到战时的转变,使我军保持持续作战的潜力,使敌军速战速决的美梦成泡影。

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敌我有生力量的消长,而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战略支点不轻易放弃,也不死守,予敌重大杀伤、顿挫其攻势后主动撤离,保存力量,创造战机。海安是苏中的战略要地。当时,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的方针,还没有为大多数干部所掌握。粟裕日夜兼程,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从海安赶到淮安。华中分局常委讨论后,决定在海安实施运动防御。5万多敌军猛攻海安。七纵3000多人英勇抗击四昼夜,杀伤敌军3000余人,我仅伤亡200余人,创造十五比一的纪录。在海安东北整补待机的一、六师,奇袭李堡,歼敌9000余人。

苏中战役在总兵力对比上,敌是优势,我是劣势,但在各次战斗中,除海安、邵伯两次防御战外,我都集中三倍以上,甚至五六倍于敌的兵力,对付待歼之敌。兵力不足,即在战场上及时转用兵力,以绝对优势兵力歼敌,如在如(皋)黄(桥)路预期遭遇战中,将从黄桥、如皋出动的两股敌军,分别包围在分界、加力。先从加力方向抽调部队西调,转用于分界方向,以10个团歼敌2个团;随即将分界方向部队东调,以15个团全歼加力方向敌人3个团,共歼敌两个半旅。在邵伯与我十纵、二分区部队鏖战的敌军,闻讯狼狈撤回扬州。苏中战局完全改观,战争主动权完全在我手中。苏中战役从一次歼敌3000余人,逐步发展到一次歼敌1.7万余人。粟裕说:“华中主力在苏中几仗打得比较顺利,没有吃什么大亏,由小到大,逐步发展作战的规模,是一条很重要的经验。”

战区协同:独立作战 战略配合

粟裕在8月1日的电报中提出:“我各战略区除在战略上应互相配合外,在战役上似不应要求一定之配合(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而在单独作战,以自己力量解决当面敌人。”苏中战役探讨过程中有一种意见,认为华中主力滞留苏中与敌纠缠,于大局不利。应迅速西调,与山东、太行主力会合,切断津浦、陇海,夺取徐州开展淮上新区。其实,战争初期兵力悬殊,在交通干线和大城市会战,敌人求之不得,正中下怀。粟裕认为,“战争初期,各主要作战方向,应充分利用内线歼敌的有利条件,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仗,各战区之间有战略性的配合,不宜过早作战役性的配合;如果急于作战役性的配合,我军兵力作更大的集中,则敌人的兵力也将随之作更大的集中,对各个歼敌不利。在兵力对比敌优我劣的情况下,过早地进行大会战,我们是难以有胜利把握的。”

但在各战略区内,则应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苏中战役前期,留在淮南和淮北的部队比苏中多,钳制方向兵力多于突击方向。是否将淮南五旅调往苏中有不同意见。粟裕于8月5日致电中共中央:“此次战役不仅无预备队使用(所有参战部队均甚疲劳),即警卫部队亦用尽。”粟裕要求五旅及军区特务团东调参战,否则淮南、苏中均成僵局,“斗胆直陈,尚祈明示"。毛泽东8月8日电示:预备部队或钳制部队如有可调者,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因此,五旅东调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旅的调动,而是明确华中的主要作战方向。五旅和军区特务团到达苏中,正赶上李堡战斗。苏中前线增加了生力军,后面几仗打得更好。苏中七战七捷,是对邻区的有力配合,是对全局的重大贡献。

毛泽东高度评价苏中战役。8月28日致电各战略区首长,介绍华中野战军的作战经验:“我军主力只有十五个团,但这十五个团是很充实与很有战斗力的,没有采取平均主义的补充办法。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8月26日集中十个团打敌两个团。8月27日集中十五个团打敌三个团),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8月29日毛泽东又致电一位野战军首长,嘱其“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敌一部,休整若干天又打,打后又休整若干天。如此常保高度士气,纪律亦可改善”。

苏中战役为中央调整战争初期的战略方针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起着实践检验的作用。在苏中战役筹划和进展的过程中,伴随着不同意见的讨论。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相互之间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形成争议,是很正常的。这些争议有助于统帅部的决策。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和作战方针,在争议中实践中逐步明确和完善,不断深化和发展,探明掌握战争初期作战规律,叩开通向战争胜利的大门。粟裕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苏中战役所提供的具体经验,有的将会失去它的作用。但是,这种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战争的特殊规律以指导战争的经验,对我们学习和领会毛泽东军事思想,以及研究未来战争是会长期有益的。这是苏中战役在歼敌数字以外的另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