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这个讲话概括精辟,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规范的本质要求,对我们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前,就我国社会总体精神状态来讲,热爱祖国、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仍是社会面貌的主流。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国外错误思潮的侵蚀,同时,也由于制度体制建设以及思想教育工作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确实存在不少社会问题,尤其是有些人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不明是非,甚至把丑陋腐朽当神奇,把低级庸俗当高尚,把骄奢淫逸当荣耀,把荒诞谬误当真理,所有这些,都会对社会进步产生不良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八荣八耻”为指导来认真加以治理,我们才能更好前进。
人格尊严不可无
古人云:“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 ”这就是说,一个人不懂廉耻荣辱,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人格”是指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倾向性,是社会责任感与自我价值的体现。说得更简明一些,也就是做人所应该有的道德底线。
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只是一种单纯的生存,而人过的是社会生活。法国作家雨果在谈到“生存”与“生活”不同含义时指出:“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生活就是知道自己的价值、自己所能够做到的与自己所应该做到的。”(雨果《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69页)这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可忘记人的价值与尊严,尽自己的能力为他人与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人格”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理想的人格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这当然不可能是一下子实现的,而是一种长期磨炼与修养的过程。人在实践中,一方面创造了物质财富与科学文化,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认识能力与信念,并按照理想信念来塑造自己,形成为一种德性,“人格”即是承担理想的主体。有句格言说:“人格是最好的信用卡。”可见人格对为人之重要!
人格教育开始于家庭。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之中。家庭生活对幼儿荣辱观形成的影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认为小孩子知道啥,只要给他们吃好、穿好、玩好就行了,对他们谈不上什么荣辱观与人格教育。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小孩子正因为人小,像一张纯净的白纸,可画最美的图画,所以,更要注意从小抓起,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荣辱观教育,才能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满足于“他们像我”,而必须以人类的优秀品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基础,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才能既“像我”又“高于我”,青出于蓝而又胜于蓝,也才真正尽到父母之天职。
人格是构成人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因素,是人的精神素质的综合体现,因而一旦形成是不会随便改变的。因此,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都会自尊自信,不卑不亢,按照自己的人格行事。因为只有这样做,他们才会从心底里感到满意,这也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体现。所以,对于一个有高尚人格的人来说,无论什么高压、金钱、 地位、美色都无法使他们的已有人格发生动摇,因为在他们看来,失去了人格其他也就毫无意义。正是从这意义上说,人格就是一切。
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
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可以理解的。谁也不愿意让他人看不起,这里的关键在于自己,就是自己要懂得做人的责任与尊严,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活得像个人样,堂堂正正做人。常言道:“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所谓“自辱”,就是自己做见不得人和不上路的事,自己作贱自己。而自己作贱自己的人,也就难以得到别人应有尊重。德国诗人歌德说过:“你若要喜爱作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格言诗之十三》)又说:“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则永远是一个奴隶。”(引自《人生就是奋斗》第5页)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人品的形象与力量。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可以说是对人品的根本要求。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看到这样的事例:有些人为人原本很不错,工作也很出色,可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浪中,无法主宰自己,让欲望牵着鼻子走,见利忘义,贪赃枉法,还自以为“聪明”、“能干”,结果自己毁了自己。
人的自辱往往是从“恶小而为之,善小而不为”开始的。其实,一个人一开始就作大恶是极少的,常常是从小恶作起,自以为“小恶”无所谓,甚至还尝到某种“甜头”,尔后心肠越来越黑,胆子也越来越大,大恶也就随之而来了。我们在媒体中常看到有些贪污犯、杀人犯、盗窃犯在执行死刑前的痛哭流涕的忏悔。当然,一个罪犯最后能认识到罪有应得,也还是人性的一种醒悟,只可惜是实在太晚了!做人绝不能让私利蒙住眼睛,那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勿以善小而不为”。为人应珍惜每一件善事,这对人都是心灵的一种净化,“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许多事实表明,一个平常缺乏善心的人,在关键时刻,也很难会有什么大的善举。
人要成为自己人格的主宰,当然离不开远大理想作为精神支柱。理想是指路明灯,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古人云:“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一个人老是看到眼面前的点点滴滴小事,心思老是纠缠在个人利害得失中的狭窄天地里,就不会有远大的志趣,就不会胸怀坦荡,很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滑到邪路上去。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理论学习与修养,人只有以先进文化为指导,才能心明眼亮,具有无穷的力量。
从善才能获得真实的自由
俗语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所谓“亏心事”,从根本上讲,也就是违反道德的事;而违反道德的事,就会对他人与社会造成危害,自然会受到人们的谴责和反对,有的还要受到社会某种惩罚;有的甚至死后都会受到众人的唾骂。在杭州西湖边上岳飞的墓前,有一副对联写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宋朝名将岳飞,由于精忠报国,虽死犹生,流芳千古,埋在这里连青山都感到光彩;而秦桧等奸佞,陷害忠良,虽得逞于一时,却遗臭万年,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就连白铁由于成了浇铸他们那可恶形象的材料,都感到羞耻。在人类优秀文化中,历来都是以热爱祖国、服务社会、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美德为荣的,相反则以为耻。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更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才能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恶行”从表面上看来,好似个人可随心所欲,其实根本谈不上什么“自由”。在任何社会中,不存在什么绝对的脱离人的社会性的“个人自由”。自由是人对必然的认识与把握。人对必然的认识越深刻,人的行为越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才能获得越多的真实的自由,使生命与生活更富有光彩。一个人愈是把自我融化在社会之中,追求的目标愈高,其自由度也会愈高,人的才能也会发展愈快,对社会也会愈有益。
常言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心底无私”,就是做人做事,坚持原则,光明磊落,这样的人当然会受人拥护与爱戴,自己也会活得自由自在。相反,不知羞耻,损人利已,见利忘义,违法乱纪,有的即便逃过应有惩罚,但其心里总是惶恐不安,这种日子也是难过的。总之,一个人只有讲荣辱地过生活,凭良心地做工作,一切才会真正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