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05年以来,在对一些领域改革的讨论中,人们对于改革的认识出现了分歧。一部分人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应该反思改革:有一些人则强调“坚持改革”,把反思改革视为对改革的否定,因此引起的争论之声越来越高。
窃以为,反思改革,不是反对改革、动摇改革,相反,正是要通过认真的反思,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全党进一步加深对正确改革方向的共识,推进改革的发展。
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同志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并提出“同时注重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对反思改革的回应。
反思改革,反映了老百姓的呼声。近十多年来,改革成就巨大,但改革中确实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强调“改革不能动摇”的人也承认:“目前群众中反映比较强烈的,有贫富差距、地区差距的拉大,生态环境恶化,权力腐败严重,社会治安混乱,以及卫生、教育、住房改革中出现看病贵、上学贵、房价高、就业难等问题。”这样说是实事求是的。也因此,有些群众在“端起饭碗吃肉”后,“放下筷子骂娘”了。“骂”是难听的,也不解决问题。然而,要看到,最近一些年,一部分老百姓过得确实不容易,要理解他们。
另外,尽管今天吃不到“肉”的人很少,但不同的人,所得的“肉”数量与质量却大不相同,甚至天差地别。这当中,自然有人的能力大小、努力程度以及会不会抓住“机遇”的原因,然而,不能否认,有些具体改革忽视了普通群体的基本权益,某些有背景的强势群体在“改革”的旗号下,掠去了老百姓本该得到的利益!住房、医疗和教育被老百姓说成“新三座大山”尽管刺耳,难道没有一点道理?在一部分群众心目中,“改革"意味着失业下岗,意味着他们生活成本的增加和生活负担的加重,意味着社会不公现象与日俱增,这种不公平感,很自然地影响了改革一词在普通民众心目中的正面形象。
“骂”是一种民意的粗鲁表达。但共产党既然“执政为民”,就要有挨老百姓“骂”的气度与雅量。给群众办了九十九件好事,一件事办坏了,老百姓也有权利“骂”。何况有些“改革措施”真的动了老百姓的“奶酪”!
我们不鼓励“骂”。但要把来自老百姓的“骂”声,看作是对执政党的提醒,要承认,这“骂”,反映了普通民众对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意见和看法。这也说明“反思改革”有民心基础。民心不可违,我们不能不反省,在改革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我们不能不思考,某些欠科学、不协调政策与措施的推行是不是有违中国改革的正确方向?
“目前出现的问题是旧体制的弊端造成的”“是不可避免的”“改革必然会有阵痛,要增强对改革的承受力”……面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诸如此类的词语,已经成为现代版的典型官话,谁都会说,谁都会讲,但已经不能服人了。
种种在“改革”中新出现的问题,难道都能用“旧体制的弊端”解释吗?不作任何反思的“坚持改革”能消除新出现的问题吗?改革从来不是抽象的、时髦的口号。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国企改革、住房改革……关系十几亿中国人的生存、健康与发展,都是实实在在的,改得对不对,好不好,要由实践来检验,要由人民群众说了算,切忌抽象地高唱“大方向永远正确”。
改革中确有一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并非所有问题都“不可避免”,某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产业化”,学校变成“学店”,医院靠卖药发财,难道也是必然要发生的吗?
说“改革”会有牺牲,没错。但作出牺牲的不能总是普通群众,得益的不能总是有头有脸的人。既然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就不能造出个“改革既得利益阶层”,不能出现两极分化,不能砸了普通群众的“大锅饭”却给少数人“开小灶”。
当然,改革毕竟没有现成的平坦大道可走,改革需要探索,要探索就可能犯错误。这个道理老百姓是能够接受的。过去,允许改革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改革。今天,仍然允许改革犯错误,但还要加上:不允许对错误采取掩盖、回避、不承认态度。更不容许一些人打着改革旗号,把市场行为引进官场,以官场运作取代市场,搞“假改革”。
再说一遍:提出“反思改革”决不是要否定改革。这些年来,经济发展了,财富增加了,国力增强了,必须肯定。但是,在相当一部分领域,甚至是本应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部门,钱几乎成了唯一要追求的目标。因而,社会的和谐程度、人们的快乐指数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增长,一些地方矛盾、纠纷和不满却增加了,对此,没必要捂着、藏着!有些老百姓对改革发牢骚,甚至怀疑改革,不能怪老百姓,要想想具体的“改革政策”和“改革操作”中有没有问题。
从前年“郎顾之争”,到去年医改讨论,众多媒体开始反映人们对改革的反思。反思是对走过道路的回顾,是对改革成败功过的评估,这对于在新情况下取得共识,推动改革向前发展完全是必要的。
究竟有没有人企图全盘否定27年改革的全部成果,退回到旧体制去?这和有人想借口“改革”把中国纳入“自由世界”体系一样,在今天情况下,难免都会有。但他们都不能代表“反思改革”或“坚持改革”的主流。然而,不管想堵住这两种思潮中的哪一种,都必须把认真反思改革看作一种迫切的需要,总结经验教训,认真纠正偏差,把关系亿万人民切身利益的改革搞对头,在“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中,交出让人民高兴、拥护、满意的答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