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我们仰慕已久的革命圣地。3月31日清晨,汽车从西安出发,途经黄陵、壶口,直到晚上10点才抵延安。此时,适来一场及时雨,把街道两旁的树木清洗得绿油油的,在陕北高原看到了一片江南春色。“延安到了!”大家欢呼着下了车,长途跋涉的劳累顿时消散。
4月1日早晨,从宾馆打开窗户,一眼就看见雄伟的宝塔山,它是延安的象征。当年,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度过了13个春秋。上午,我们沿着毛主席居住过的地方走访,先后来到了杨家岭、枣园、王家坪。这里丰厚的历史内涵和强烈的民族精神,深深震撼着每一个远方“朝圣”者。
杨家岭的诉说
1937年1月,党中央由保安迁到延安。党中央、毛主席在凤凰山麓陡峭的石崖上安了家,前边是相连相套的三个四合院,毛泽东住右边一院,朱德、周恩来住左边前院,后面是红军总参谋部。在这里,毛主席熬过多少不眠之夜,起草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许多光辉著作,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经典文献。1938年11月,日军飞机轰炸延安城,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机关由此迁往杨家岭。
杨家岭并非是一座山岭,而是一条小小的山沟,然而它却有着陕北不多见的绿树流水。从土墙的小门进去,是个不大院落,两边有几株傲岸的松柏,几株绿蘑菇似的垂槐,走过一个青砖铺成的便道,就是党的“七大”会址——中央大礼堂。
虽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这座礼堂风姿依旧,庄严肃穆。进入礼堂,我们看到主席台上方书写着繁体字大幅标语——“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下面挂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横幅。主席台后面插着六面红旗,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侧面头像悬挂在红旗正中。在杨家岭召开的党的“七大”,不但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而且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七大”,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光辉的里程碑。
走出“七大”会址,往左跨过一座小桥,便到了当年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地方——中共中央办公厅。毛泽东在这里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定了一条完整的无产阶级文艺路线,它像光芒四射的灯塔,指明了文学艺术的方向。
从这里,我们沿着一条绿篱夹道的土石小路前行,走到半山坡时,才发现办公厅小楼顶层还有两座小桥直通山腰,它像是飞机的尾翼,与灰白色“飞机”造型小楼连接,真像一架深藏不露的“飞机”展翅欲飞,腾空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山腰上依山就势而修的十几孔窑洞,就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革命家的旧居。
当来到毛主席旧居,我坐在院里一张小石桌前时,一阵难抑的激动涌上心间。当年,在这张简易而粗糙的石桌前,毛主席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时,发表了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给中国人民面对各种反动势力,推翻“三座大山”增强了信心。
毛泽东旧居下的山谷里,靠河边有一小块土地,这是当年毛泽东耕种过的菜地。1942年,毛泽东在杨家岭的窑洞里,亲笔题写并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掀起了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身为革命领袖,他率先垂范,躬耕垄亩,带领解放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的封锁。
枣园春早
离开杨家岭,我们来到枣园,这是当时党中央以300枚大洋从一个商人手中买下的。这里是一片田园风光,园里古树参天,梨花、杏花盛开。
63年前的10月,党中央由杨家岭搬到这座农家院落。从这时起,枣园窑洞里不熄的灯光,便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象征。在将近4年的时间里,枣园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英,指挥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广大爱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今天枣园旧址,仍保存着当年的小礼堂、窑洞、瓦屋、凉亭和几座小型西洋建筑。这些珍贵的革命旧址,半个多世纪以来,默默地给人们述说着过去的故事。
枣园,当时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住进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领导人。他们曾在这里带领党中央机关、警备团与当地群众,在枣园修了一条长达6公里的水渠,把一千多亩靠天吃饭的瘠土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田。这就是枣园有名的“幸福渠”。
在枣园平坦宽阔的庭院里,中央书记处礼堂点缀在疏林中,黄墙青瓦,朴素大方,风格迥异于当地的窑洞、瓦屋,是枣园里面最美丽的建筑。
当年,在这里,中央领导同志曾接待过拜年的群众秧歌队,曾举行过纺线比赛。抗战胜利后,我军受降和配合苏军作战的七道命令就是在这里签发的。1945年8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彻夜开会,研究通过了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的决定……
再往前走,踏上一级一级的石阶,就走进了山坡上一排排的窑院。
毛泽东旧居与周恩来、张闻天、朱德旧居左右为邻,是一排依山而建的窑洞。窑洞前的院落干净整洁,一株在微风中摇曳的丁香树正发出嫩芽。讲解员说,“这株丁香树是毛主席亲手栽植的,现在已高达4米多。”在丁香树的后面,便是毛主席住过的陕北窑洞。当年在枣园窑洞里,毛泽东写下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论联合政府》、《关于重庆谈判》、《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等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献。
走出毛泽东旧居,来到另外几座窑洞小院,我们又参观了周恩来、张闻天、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在那些普通甚至有些土气的窑洞里,在那些简陋、朴素、粗糙的物件中,受到深深地熏陶、震撼和洗礼。
军委所在地——王家坪
从枣园来到王家坪。这里是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1946年1月,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为了便于指导军委和总部的工作,从枣园搬到王家坪居住。
王家坪与延安城隔河相望,处于两座大山脚下,一条山溪从村中穿过,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王家坪就在村子前边,以小溪为界,分为南北两院,南院为政治部,北院为司令部。南院有座砖木结构的大瓦房,迎面的墙上挂着鲜红的牌子——中央军委礼堂。
当走进这可容纳200多人的礼堂,我们看到的是粗糙的椽子搭成的屋顶,灰黄的土墙和砖地,就是这座看起来很简陋的瓦屋,当年除在这里召开过各种重要会议外,还经常有群众活动和外事接待工作。1943年12月,为了总结交流大生产运动经验,八路军总部在这里举行了欢迎劳动英雄大会,朱德总司令代表八路军总部向劳动英雄致了欢迎词。1946年1月,中外记者参观团来延安,中央在这里举行了欢迎大会,叶剑英将军向他们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战的情况。同年7月和8月,美军观察组曾分两批来延安,也是在这里举行欢迎活动。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央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抗战胜利大会。
绕过军委礼堂往前走,路边是毛主席的会客室。这是一座单独的瓦房,只有小小的两个房间,里面挂着延安人民送给毛主席的“人民救星”的金匾。就是这普通的小屋,毛主席在这里接待了无数的干部和群众。
会客室前面有一条斜坡,走下坡去,是毛泽东办公和居住的窑洞。那是一排三孔窑洞,低矮简陋,陈设简单。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延安时,毛主席就是从这里依依不舍地走出延安城的。窑洞侧面的山崖上,有一当年开掘的防空洞。胡宗南占领延安后.国民党士兵在这里搜查时,曾对着防空洞一阵扫射。我们进入防空洞参观时,还清楚地看到石壁上留下的累累弹痕。
窑洞南边屋角处的一棵大柳树下,有张矮小的石桌和四个小石礅。当年,在这个小石桌前,毛泽东与其子毛岸英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谈话,旁边陈列的以防空洞为背景的一张旧照片记录下这一情景。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毛泽东就坐在这小石桌旁,慈祥地对毛岸英说,“你在苏联读书,住的是洋学堂;我们中国还有个大学堂,这就是劳动大学。”他讲了孔子对弟子说自己不如老农的典故,鼓励岸英在边区大生产中增进群众感情,磨励革命意志。次日,岸英穿着爸爸的打了补丁的棉衣,来到延安县柳林乡的吴家枣园,拜劳动模范为师,一起耕地,学习锻炼。
从南院到北院,有座简陋的小木桥,过桥便是八路军总部。北院分前后两院。前院有军委会议室,八路军的许多重要军事行动都是在这里作出决定的。紧挨着会议室的是彭德怀住的地方。当年,他就是在这里送走中央所有领导,最后撤离王家坪,指挥保卫延安战斗的。
朱总司令居住后院,他在这里参与领导了抗日战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起草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他生活非常简朴,居室小小的土炕上,放着一架他用过的纺车。院子里那小小的园子,是他种过的菜地。
在半个世纪之前的那烽火岁月里,王家坪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生动故事。这中间有党群情、军民情、父子情,更有领袖的律已和垂范。回味咀嚼这些往事,今天仍然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