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桦甸市八道河子镇农村,前几年出现了一片欧式别墅小区,远远望去,红瓦白墙,草坪雕塑,整齐划一,成了这里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它在当地称为“小康示范村”。
示范村是 2003 年建成的,镇政府投资 335 万元,每套住宅造价7万元,却以5万元的低价出售给农民。如此优惠的条件理应受到农民欢迎了吧?可是事情却出乎意料,不少农民不愿意搬进去住,30套房子勉强住进了15家农民,有的住不久就闹着要搬出来。
为何村民不欢迎漂亮的小别墅?用当地老乡的话说,就是这些房子“管看不管用”。其一,这里的农户都有养牛、养猪和养鸡鸭的习惯,但别墅村为了保持整洁美观,规定不准养家禽、家畜,而且也没有这样的房舍。其二,别墅村采取的是城市住宅小区管理模式,每户每年得缴取暖费、门卫费、清洁费、水电费等等,至少3000多元,而这里农民年人均收入也不过 3000 多元。另外,现在一般农户家里都有农业机械器具之类,小楼里却没有这样的房子储存。一句话,漂亮的小别墅与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不对路。
建设新农村如今已列为当今的一件大事。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无疑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八道河子镇的领导人投入巨资建设小康示范村,显然就是为了改善村容村貌,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这个出发点无可非议。如果说有失误的话,那就失误在一个“搬”字上,即把城市里的一套做法搬到了经济不很发达的农村,势必要碰壁。
据说当地农民批评小康示范村是“花架子”,专给领导和外来者看的。如果属实,那就是干部作风问题了。对此我不想多作评论。有一点大概可以肯定,即示范村的建设显然违背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顾名思义,名曰小康示范村,就是说它是样板,它不是做给上级领导看的,而是给当地农民示范的。既然如此,那就得到农村去作些实地调查研究,让示范村真正成为当地农户乐意居住、外地农民也能够学习的样板。
建设新农村是一篇大文章,包括建设农民住宅在内,恐怕都要落到一个“实”字上,即实事求是,少搞一刀切。村与村的实际不一样,户与户的情况不相同,一味追求整齐划一,盲目搞大规模、高标准,这既不利于节约用地,又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对那些条件差、环境不佳的村来说,如果千篇一律推行豪华型、高档型的设计图,就难以得到农民的拥护。看来,建设农民新居只能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总之,在这方面务必要倾听农民的意见,多和农民商量,切莫搞一窝蜂,听说上级要求建设新农村,不作周详研究,就匆匆上马,最后落得个农民不满意,好事情得不到好效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两句名诗。古人的愿望现在正在成为现实。林林总总既实用又美观的农舍和村庄,必能使全国农民俱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