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期●论坛●

病中读报杂感

作者:虞丹

  
  
  何必沿门托钵?
  有一位学者说:贫困群体和既得利益集团结成联盟,反对改革。可惜的是这番新奇可怪之论不是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进口货。
  洋人的观点,在未经实践检验之前,尚是一种假说。这种假说,能不能成立,尚是一个未知数。把洋人的假说看成宝,用来分析中国改革实际,从治学态度方面来说,未免轻率了。
  谁是改革的动力?谁是改革的阻力?谁是改革的依靠对象?谁是改革的联合对象?谁是改革的排斥对象?这都是改革的首要问题。摸了二十七年石头,应该摸出一套答案来了。自家自有宝藏,何必沿门托钵?
  事实胜于雄辩
  有一位政论家说,第三次改革大争论,“似乎又面临一场改革‘姓社姓资’,争论的轮回。”
  其言下之意,恨不得把这些老爱争论姓社姓资的人,称之为顽固。但是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顽固。比如说:
  计划经济时期,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只有 0.16到0.17。这是世界上最小的。
  市场经济时期,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的极限,达到 0.45 到0.47。这是世界上最高的。
  在二十七年中,贫富差距从世界上最小的,变成世界上最高的。这怎么不叫人发生疑虑呢?会不会像小平说的“走上邪路”了?被目为顽固的人又来争论姓社姓资,并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做,专门找茬子。邓小平说过:“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事实胜于雄辩。只有端出大量的事实来说明改革并未“开左灯,向右转”。有了事实,消除疑虑就不难,批倒顽固也不难。
  关键是事实、事实,第三个还是事实,决不是花言巧语,也不是玄虚奥妙、莫测高深的文章。
  改革没有救世主
  “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
  改革也是如此。
  改革的第一炮,包产到户,是农民群众自己放的。乡镇工业,异军突起,这一炮也是农民群众自己放的。农民进城务工,冲破城乡二元体制的封锁,这一炮,也是农民群众自己放的。起初有人将其视作“盲流”,对之忧虑恐惧。时至今日,农民进城务工的意义开始显现出来。社会学家陆学艺提出一个问题:时值二十一世纪,谁是中国最可爱的人?陆学艺回答道,是农民工。他们创造了中国从未有过的财富,创造了惠及全球的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
  凡是排斥人民群众参与、由精英自说自话推出的改革,一个又一个失败。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凡是事涉群众利益而又排斥群众参与的改革,一定是假改革之名行掠夺之实,一定行不通。
  精英是专门家,我们向其表示尊敬。如果充当救世主,那一定要栽跟斗。
  吃肉与骂娘
  弱势群体是否也可以算作既得利益者?
  何谓既得利益?据刘国光解释,既得利益集团是指以非法手段,用潜规则来获得财富的暴富分子。弱势群体,一无黑色收入,二无灰色收入,三就是合法收入也低得可怜。弱势群体和既得利益集团是横也不搭界,竖也不搭界。
  由此可见,用“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来责备弱势群体忘恩负义,岂非不实之词?
  我曾在《解放日报》上,看到一部写农民工小说的封面照片。照的是,一个农民工双手抓紧五个馒头猛嚼。干活卖尽气力,艰难求得一饱。农民工收入本来就低,干了二十来年,不长一分工资。这岂不是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呀?骂一声娘,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