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期●老战士专访●

传统教育托朝阳

——记与时俱进的战斗英雄萧克围

作者:龚德馨

  
  
  
  提起“战斗英雄”萧克围,熟悉他的同志们都知道,早在1940年,才13岁的他就在家乡江苏泰兴当上了儿童团长,为新四军站岗放哨。1943年,他正式参军,次年就加入共产党。在枪林弹雨的部队战斗生涯中,萧克围同志曾荣立特等功与大功各1次,一、三等功各1次,苏南军区曾两次授予他“战斗英雄”光荣称号。1964年,才38岁的萧克围同志因在战斗中两次受伤,加上疾病的折磨,带着一身伤病,回到了江苏泰兴老家养伤治病。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过去了,当年战争的烽烟早已消退,但对萧克围同志来说,对革命事业的一腔热情仍一如既往。早在他刚从部队离休回到家乡时,他就在考虑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虽然有伤病,但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党继续工作。做什么呢?经过反复掂量,他选择了以弘扬革命精神为宗旨,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目的是使我党的优良传统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他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说给了周围学校的领导听,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支持。于是,他首先到自己家乡的大浦小学等一些学校,向师生讲述自已亲身参加过战斗的故事,同时介绍与自己一起战斗过的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受到了学校师生的热情欢迎与高度评价。
  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萧克围同志更是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从此以后,他把弘扬革命传统,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视作自己义不容辞的一项职责。1965年清明节期间,他主动到泰州革命烈士祠为前往祭扫的机关单位员工、部队指战员及中小学生义务宣讲沈毅、韦一平、杨根思等革命烈士的事迹。从此以后,泰兴地区许多机关、工厂学校、街道居委会和驻地部队相继邀请他讲述革命传统和战斗故事。当地的泰州中学、实验小学和大浦小学等十多所中小学相继聘请他为校外辅导员。他也乐此不疲,以此为荣。据泰兴市团市委统计,从1964年至今,他在各个场合已宣讲革命传统近千次,足迹遍及江苏海陵、高港、泰兴、姜堰、江都、海安等地的一百多所中小学,听众达30余万人。在一次由江苏省召开的表彰大会上,萧克围同志光荣地被命名为“江苏省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
  革命传统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平台。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萧克围同志以其特有的政治敏感,发现由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主办的《大江南北》杂志是一本以大力弘扬革命传统为宗旨的好杂志,也是向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1998年8月,在他的积极筹备谋划下,《大江南北》杂志在泰兴组建了联络站。为了壮大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队伍,萧克围同志以《大江南北》泰兴联络站的老同志为基础,同时还联络了老同志李吉甫、王力、闾林树、邵挺亚等,组成了一支由9位老同志组成的宣讲团。这支宣讲团的成员平均年龄达75岁,其中有5位是抗战时期的老战士,3位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还有一位是解放后参加工作的。
  在萧克围同志的积极倡导与组织下,这批在生理年龄上已进入了人生晚年的老同志以其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了宣讲活动。他们不顾自己年迈体弱,风尘仆仆地奔波于当地各学校与街道,结合当前的形势,灵活运用《大江南北》刊发的大量革命史料,并联系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广大青少年送去了健康的精神食粮。同时,为新时期如何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这一批老共产党员以饱满政治热情义务为青少年服务,在任何场合均不接受招待、不接收礼物,他们的高风亮节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泰州日报》以《一支特殊的部队》为题报道了以萧克围为代表的这一批老同志的事迹。
  现已年届八旬的萧克围同志依然焕发着革命的激情。多年来,在“解放军渡江胜利50周年”、“陈毅三进泰州60周年”、“黄桥战役胜利6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纪念日以及每年的“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和国庆节等节假日,萧老与他的宣讲团的老伙伴们便会主动与当地中小学和有关部门联系,上门宣讲革命传统。由于这批老同志在宣讲前联系广大青年思想实际经过精心准备,并采用了宣讲和发动青年学生讨论消化相结合,宣讲和现场与学生交流答问相结合等多种手段,使宣讲者和听讲者双方互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伤病不减英雄志,传统教育托朝阳”。年过八旬的老英雄萧克围同志以其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壮歌,值得人们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