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期●老区巡礼●

苏中第一镇——兴华市戴南镇

作者:

  
  
  昔日革命老区兴化市戴南镇,现已成为中国不锈钢之都。2004年社会总产值达76.18亿元,其中不锈钢交易额达48亿元,财政收入3.13亿元,名列苏中、苏北十强乡镇榜首。
  今年6月3日,省长梁保华来戴南考察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时,公司董事长刘锦兰高兴地向梁省长介绍:“去年企业生产钢帘线12万吨,产量亚洲第一, 世界第三。今年我们将投人25亿元再造一个兴达,使年产量达到25万吨,将稳居世界第二。再过两年,我们将再翻一番,力争超过现在年产量45万吨的世界第一。”梁保华听后,对刘锦兰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很好,不简单。等到你们的产量达到世界第一时,我一定来向你们表示祝贺。”
  短短18年,“兴达”从一个只有十多名职工、几十万元家当的乡镇小电厂,发展到如今拥有8个分厂、5000名员工、50亿元资产的国家特大型民营企业,去年在江苏省纳税百强企业中名列第39位,创产值17.3亿元,实现利税5.95亿元,今年预计可实现利税7.56亿元。
  这里投资环境好,经济发展快,因而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国内外投资者和广大科技人员来戴南落户。在这里,港、澳、台和国内其他省份的人都有,韩国人、印度人、金发碧眼的欧洲人也不稀见。台商黄先生到戴南投资一年后,说服全家6人离开台湾到戴南落户。他对家人说,我生产不锈钢仪器的材料在戴南都能采购到,这里环境优美,是个花园式小城市,非常适合人居。如今,黄先生一家已在戴南生活两年多,两个女儿协助他管理企业,小儿子在戴南学校读书,成了地地道道的戴南人。据统计,长年在此投资、经商、打工的竟高达3万多人。
  一批又一批的科研人才纷至沓来,这里成了一块令人瞩目的“科技高地”,云集了副高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有400多人。来自重庆的金教授曾获得过几个发明专利,现就职于戴南的东明公司。她到戴南的感想是:“戴南人具有包容性,十分珍惜人才,是干事业的地方,我很乐意在这片热土上贡献我的余热。”
  每年全国各地有近千名大中专毕业生选择到戴南就业,不仅因为这里就业岗位多,工资待遇丰厚,更有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1997年安徽籍大学生马洪从蚌埠高等专业学校毕业后,被戴南“新宏大”公司录用。今年30出头的他,如今已成长为总经理助理,年薪7万元。绝大多数大学生还在戴南找到了伴侣,成了“永久”牌人才。
  在乡镇建设初期,由于居住区与工业区混杂,交通管理混乱,摊点占道经营,“脏、乱、差”成为戴南的一个顽症。戴南镇党委、政府响亮提出“既要生活小康,更要身体健康”,“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他们从整治环境入手,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味,一个扮靓戴南绿化、净化、美化,改善人居和创业环境的战役打响了。
  2003年,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专家被请到戴南,几经调查研讨,一个建设八平方公里科技工业园区、四平方公里新区的宏伟规划形成了。
  戴南人投入了2亿元,花了一年时间,搞了“八通一平”,在工业园区和新区相继建成了纵横交错的10条宽度都在40米左右的水泥大道和21座桥梁,改变了过去“自古华山一条路,进出都是人民路”的交通难状况。
  为了让戴南绿起来,近两年,戴南镇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在街市10条大道两侧种植了灌木、香樟、杨柳、雪松,城市在一片绿色的包围之中,使行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另外,他们还新建了面积在15亩至200亩之间的10个绿化广场,这里,长年百花竞放,树木葱茏,像10块翡翠镶嵌在城中,是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据统计,戴南城区绿地面积已达1600亩,绿化覆盖率达35%,真可谓“城在林中,人在绿中”。
  去年戴南投资500万元,实施亮化工程。一条路一种灯型,配上不锈钢灯杆,给人一种精美、华贵之感。城区店铺霓虹灯由镇里统一规划,分户实施,每当夜幕降临,戴南成了灯的海洋,“疑是银河落九天”。(高岩摘自《兴化信息》)